據香港《文匯報》13日報道,上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13年11月在波蘭華沙舉行,盡管家鄉遭超級臺風“海燕”蹂躪的菲律賓代表會上落淚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但各國在談判中僅勉強達成共識。分析指出,多國今明兩年舉行大選,加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9月會在紐約主持氣候峰會,今年將是推動國際社會確切討論氣候變化、為明年底簽署氣候協議造勢的關鍵一年。
報道稱,各國計劃2015年12月在巴黎峰會簽署全球首個氣候協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公約將于2020年起生效。
然而,各國在減排上缺乏政治意愿,發達國家提出的2020年前減排目標缺乏力度,部分國家甚至出現嚴重倒退,令明年底簽署氣候協議出現暗涌。
分析指出,兌現減排承諾往往阻礙經濟,故決策者須作出取舍,這是當前氣候談判最大障礙之一。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9月將在紐約主持氣候峰會,他除了邀請各國領導人,還邀商界、金融界和民間團體出席,希望從社會各方面推動氣候變化討論。分析認為,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巴西、南非、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今年均會舉行選舉,氣候變化有望成為競選議題。
近日,我國首個大型深海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順利結題。在該重大研究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基于季風記錄中顯著的2萬年歲差周期,提出氣候變化“低緯驅動”新機制。氣候演......
土地利用/景觀變化可顯著影響局地和區域氣候,科學合理地開展土地/景觀設計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等問題的關鍵舉措之一。該研究以“土地利用變化、城市化、WRF、氣候變化”等為關鍵詞,系統地搜......
高質量的全球冰川變化產品對氣候變化研究至關重要,關系到氣候模型的精度,尤其影響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可靠性。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影像大地測量團隊研究員汪漢勝領銜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鑒于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系,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團隊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
得益于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這為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系奠定基礎。10月6日,《第四紀科......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