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2-01 20:40 原文鏈接: 提高海岸帶響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侯西勇表示,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海岸帶面臨的主要風險上升,亟待提高海岸帶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風險上升影響生態生計

    “氣候變化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增溫,在海岸帶區域則還有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海洋低氧等突出問題,這些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變化對生態系統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進一步的影響。”侯西勇說。

    海岸帶生態系統對增溫的響應表現為陸域植物和農作物分布范圍與物候特征變化、海岸帶動物(如魚類、鳥類等)分布范圍及習性變化、農業及養殖漁業病蟲害加劇等。海岸帶對海平面上升的響應非常顯著,包括海岸侵蝕后退(尤其是砂質海岸)、濱海城市洪澇、海水入侵、咸潮、灘涂植被退化和生境萎縮等。

    例如,《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海平面上升加劇海岸蝕退和岸灘下蝕,2019年三亞亞龍灣岸段年均侵蝕距離達1.0米,岸灘年均下蝕25.3厘米,江蘇鹽城射陽雙洋港部分岸段年平均侵蝕距離高達48.4米。

    他指出,“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海岸帶面臨的主要風險一是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包括極端海平面、風暴潮、強的暴風雨事件、高溫熱浪、大風等;二是海岸帶的風險暴露度增加、脆弱性增強,淹沒等災害風險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已影響到沿海地區社群生計。增溫等因素導致漁業資源空間分布發生變化、海洋最大捕撈潛力下降,魚貝資源減少對漁業捕撈和漁民生計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我國沿海養殖漁業規模龐大,也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巨大沖擊,如極端高溫導致北方沿海養殖海參死亡等。海岸侵蝕、景觀破壞等對沿海旅游業的沖擊也是非常顯著的。

    “人為過度改變下墊面的狀態,例如圍填海、破壞濱海濕地和沿海防護林、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砂、濱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將大大削弱海岸帶的韌性,加劇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侯西勇表示,人類活動因素亦不容忽視。

    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提高海岸帶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侯西勇建議,通過保護或恢復河口、泥灘、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海岸帶自然生態系統,提升沿海生態系統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促進沿海區域湖泊—河流—海洋棲息地之間的生態連通性,保障氣候變化情況下海岸帶生物能夠順利遷入更適宜的棲息地;遏制海洋環境污染,保護海洋環境;對海岸帶區域的人類活動進行分類和分級,因地制宜,建立海岸帶雙向退縮線制度。

    此外,要對沿海社區居民開展教育和培訓,提升社區層面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和適應能力;國家層面針對沿海區域氣候變化應對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戰略目標以及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等;加強氣候變化應對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他強調,亟待提升和加強由社區到城市層面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我國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實踐1994年始于廈門,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廈門作為唯一一個城市案例被寫入2020年6月發布的全球《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公眾參與”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經驗和做法已被總結為“廈門模式”,在國內外交流和分享。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實施和推進很多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和項目,如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專項、“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南紅北柳”濕地修復工程、“銀色沙灘”岸灘修復工程等。通過修復自然岸線、恢復濕地、退堤(池)還海等一系列措施,促進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

    青年學者任重道遠

    在侯西勇看來,氣候變化相關研究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深入參與進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和趨勢。

    他解釋說,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主動引導規則制定、切實履行自身義務,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又確保了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大激勵了青年學者積極投入到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使命驅動與科學興趣驅動一并成為眾多青年學者強大的動力來源。

    不過,侯西勇指出,我國氣候變化相關監測和研究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尤其是海岸帶區域,更是缺少多學科系統的、長期的觀測數據。而且,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劇烈,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災害風險更加突出。因而,對科學研究的挑戰更大,擺在中國學者面前的任務更加艱巨。

    相關文章

    過去十年,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速度創新高

    作為德國煤炭淘汰計劃的一部分,SchwarzePumpe褐煤發電廠將于2038年關閉。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記者張佳欣)由英國利茲大學牽頭編寫的第二份年度《全球氣候變......

    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緊急迫降事件引思索氣候變化會讓飛行遭遇更多更強湍流嗎

    近日,新加坡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從英國希思羅機場飛至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途中,遭遇嚴重湍流迫降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事故造成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數據顯示,飛行高度在數分鐘內急速下降約2133米,人和物體都被拋......

    氣候變化會讓飛行遭遇更多更強湍流嗎

    上圖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班遭遇嚴重湍流,機艙內一片混亂。下圖受損的廚房。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近日,新加坡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從英國希思羅機場飛至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途中,遭遇嚴重湍流迫降曼谷素萬......

    全球海洋魚類群落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獲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魏輔文院士團隊全面分析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的監測數據,揭示了氣候變化和漁業活動對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特征的深遠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保護生物學......

    NASA與IBM合作開發AI模型,助力全球氣候變化研究

    面對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挑戰,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和開放科學原則的新型AI地理空間基礎模型。據NASA近日發布的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

    氣候變化讓全球錢包“癟了”

     一項最新預測顯示,全球經濟到2049年的平均收入可能減少19%。這些模型進一步指出了碳排放不受限的潛在后果,以及這些后果對全球的不平均影響。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的預測對于公共和私營實體......

    1秒3年,地球自轉竟因它減慢

    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人類的計時方式。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分析預測,融化的冰蓋正在減緩地球的自轉速度,以至于下一個閏秒將被推遲3年。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Duncan......

    氣溫越來越高,食品越來越貴

    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3月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在2035年的預計升溫幅度下,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食品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體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1.2%。這些發現還表明,盡管高、低收入國家都會經......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世衛組織:全球瘧疾病例增加與氣候變化相關

    世界衛生組織11月30日發布的《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瘧疾病例估計達到2.49億例,比2019年多1600萬例。氣候變化對瘧疾防治構成巨大風險,因此全球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減緩全球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