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2-10 09:41 原文鏈接: 蔣高明:過度發表或影響國家科技創新

      建議取消碩士博士論文掛鉤;取消職稱評定與論文數量掛鉤,僅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強調科學貢獻;取消經費申請附論文清單,讓科研回到科研。

      最近,科學網某網友披露了一組數據:作為開放獲取的電子刊物Plos One發表論文量劇增,從2008年的2720篇,發展到2013年的32408篇。其間,中國學者在該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從145篇增加到6000篇,增加了40倍。又據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我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共16.47萬篇;過去10年間,共發表國際論文114.3萬篇,排在世界第2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學術論文大國。

      大量論文發表,尤其發表在競爭力較大的國際刊物上,說明我國科研水平在提高。然而,第二論文大國并沒有使中國變成科技強國。其實,論文數量猛增是評估體系起到了巨大的指揮棒作用,是“科技勞動力密集型”表現出來的暫時優勢。當前,研究生學位、研究人員與大學教師職稱晉升、經費申請、科研獎勵、院士遴選等等,無不與發表論文掛鉤。在這樣的前提下,發表的并非都是科研成果,而是功利主義的“果實”。過度發表不僅造成科研經費和勞動力浪費,搞不好還會阻礙國家創新能力,試分析如下:

      第一,過度發表催生大量跟風研究。如果研究人員的科研目的,就是為了發表文章,他們就什么容易做就做什么,跟風現象十分嚴重,甚至沒有了必要的科學質疑精神。中國學者發表的大量論文,受刊物影響因子左右,往往是比著葫蘆畫瓢,思路受到限制,不敢提出創新的觀點,很難有真見卓識。很多研究論文發表后,被束之高閣,連自己都不愿意多看一眼。一些從國外回來的科研人員,在國外得到的訓練就是發表文章,其思路多為西方導師的,或追蹤國際好的SCI刊物,重復設計實驗,或干脆將國外做過的實驗擴大規模繼續做,基本沒有原始創新。

      第二,為發表而發表,打壓了年輕學者的科研興趣。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校都硬性規定研究生發表或接受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獲得學位,如規定博士生必須發表1篇以上SCI或2篇核心期刊論文;碩士生發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論文。在這個基礎上,有的單位還要加碼,如要求發表的SCI 論文必須達到影響因子1分以上。有了這些規定,許多研究生不能按時畢業,四五年得不到學位的大有人在。在論文發表壓力下,研究生們對學術研究毫無興趣,學術研究成了“卡”“壓”青年學者健康成長的“學術游戲”。

      第三,大量沒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成為垃圾論文。四年前,井岡山大學兩位講師因發表70篇 SCI論文造假,被撤銷論文,同時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其實,井岡山大學的兩位老師是當前科技制度的犧牲品。由于評估或獎勵體系僅看數量,不問質量,也不管論文是如何寫成的,就給一些投機分子可乘之機,學術造假與學術腐敗嚴重。論文發表過程中,花錢雇槍手、花錢改英文、花錢買發表等等已不是個別現象了。

      第四,學術浮躁,科研商業化。目前科研機構的體制,科研人員能不能發出工資來,或發多少,其評價標準就是論文指標。科研人員為保證基本的人格尊嚴和生活需求,不惜淪落為論文“奴隸”,成為科研大軍中的“農民工”。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同樣也是人類的本能;不僅是官員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也是科技人員的本能。當發表SCI文章還有物質獎勵這樣的誘惑時,將論文變成商品就難以避免,更何況許多科研單位的績效發放是與一定級別發表的論文數量直接掛鉤的,想方設法將文章發表出去。發表論文與申請經費這兩件事,科研人員最關心,而論文又代表著經費,因此,論文發表幾乎成了當前中國科研人員的唯一科研活動。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造假的成本遠遠低于造真的成本,這就像盜版書屢禁不止一樣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買盜版書,就不會有盜版現象,因為沒有市場了。遺憾的是,現實中圖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盜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實學術造假比起官場腐敗和環境破壞來,是小巫見大巫,是窮知識分子的一點小聰明而已。學術造假盡管有一定的風險,但是被抓住的僅僅是少數。在利益誘惑面前,學術造假將會前赴后繼,并將不斷升級。

      第五,一個沒有了科學精神的民族是危險的。目前的學術論文為主的評估體制,讓中國科技界非常被動:思路被人家引領,儀器要買人家的,成果要發表在人家的刊物上,大的獎項如諾貝爾獎還是人家說了算。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科學家永遠是打工的角色,許多人浪費了青春乃至終身,一無所獲。

      官員政績考核靠GDP,科研人員考核靠SCI,這兩個洋指標在中國能夠流行二三十年,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嗎?GDP崇拜,最終導致了帶血的GDP出現;SCI崇拜,最終導致了中國的洋奴哲學、爬行主義橫行,言必稱美國、食洋不化最終導致了中國原始創新動力的夭折,使得大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尤其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學者淪為SCI奴隸。當前,國家已經叫停了將GDP作為官員考核的硬性指標的做法,那么,科研人員的SCI“緊箍咒”呢?

      建議取消碩士博士論文掛鉤;取消職稱評定與論文數量掛鉤,僅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強調科學貢獻;取消經費申請附論文清單,讓科研回到科研。中國科學院,還有國內重點高校,應當嚴把入門關,通過政策渠道穩定科研隊伍,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核心觀點,敢于挑戰權威;在應用上瞄準國際重大需求,以任務帶學科,最終實現國家原始科研創新與突破。

    相關文章

    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科研項目驗收結果公布

    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科研項目“面向中轉基地建設的肉羊重要疫病檢測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等4個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海南省省級財政科技項目管理有關規定,經委托海南省科技創新......

    中國疾控中心科技處組織召開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

    為強化科研人員遵守科研誠信、倫理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要求的意識,加強中心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宣貫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處在昌平園區組織召開了中國疾控中心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中心在京單位的......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自然》(20240926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為了招生他拼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普通人讀博:一場對學術的大型祛魅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上新百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基金最新活動來了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基金委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增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題

    9月11日在長沙舉行的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新聞通氣會透露,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有幾個變化,其中之一是首次在交叉學科中單列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題。通氣會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

    薛其坤:好的科研品味來自3個“多”

    “從事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而這些都來自三個‘多’——多讀文獻,每篇都有可取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報告都有創新之處。”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