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復旦大學、美國梅奧臨床醫學院(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野生型的SPOP E3泛素連接酶負責破壞全長的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由此揭示了SPOP突變在前列腺癌發病和進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這些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2月6日的《Cell Reports》雜志上。
復旦大學遺傳學教授、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余龍(Long Yu)及梅奧臨床醫學院的黃浩杰(Haojie Hua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余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肝癌發生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研究和抗肝癌藥物小分子化合物篩選、以及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系統生物學及藥物開發研究。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過91.3萬新增病例,導致26.1萬多人死亡。盡管在大約90%的前列腺癌患者中雄激素剝奪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最初起效,但這一疾病不可避免地將以致命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形式復發。
AR是對正常前列腺細胞生長和存活至關重要的一種轉錄因子。在前列腺癌的發生與發展中AR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認為,包括AR擴增或過表達、功能獲得性突變等大量機制導致的AR持續激活與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形成存在因果聯系。
泛素是一種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且在進化中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蛋白,含76個氨基酸殘基。在蛋白酶體中進行的底物蛋白泛素化過程依賴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泛素活化酶(E1)、泛素-聯連酶(E2)和底物識別蛋白(E3酶)。依賴泛素的蛋白質降解途徑可以選擇性地降解細胞內的蛋白質,是一條重要的非溶酶體蛋白降解途徑。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泛素-蛋白酶體信號通路調控失常與癌癥發病相關。通過對前列腺癌進行系統的全基因組或外顯子組測序,科學家們發現了SPOP的頻繁體細胞突變。有趣的是,迄今為止描述的所有SPOP突變影響的都是稱之為底物結合MATH結構域的進化保守殘基。包含突變SPOP的前列腺癌幾乎完全沒有PTEN和TP53腫瘤抑制基因突變,表明了一種新的前列腺癌分子亞型。除了突變,在前列腺癌中SPOP蛋白的表達也常常下調。然而,對于SPOP促成前列腺癌發病和進展的機制卻仍然并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SPOP可以識別AR鉸鏈結構域中一個富含Ser/Thr的降解決定子(Ser/Thr),誘導全長AR降解,抑制AR 介導的基因轉錄和前列腺癌細胞生長。喪失鉸鏈結構域的AR剪接變異體可以逃避SPOP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前列腺癌相關的SPOP突變體不能結合并促進AR 破壞。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雄激素可以對抗SPOP介導的AR降解,而抗雄激素則可促進這一過程。
新研究確定了AR是SPOP的一個底物,闡明了SPOP突變對前列腺癌的影響,表明這一信號通路在前列腺癌抗雄激素治療抵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實驗室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首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精確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當天......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來源。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嚴重病害。有研究發現,抗病受體NLR類蛋白在植物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種中得到廣泛使用。而NLRs介導的......
“前列腺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加強前列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提高早期病例的檢出率,是改善我國前列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手段。”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終身教授謝......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徐駿宇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薛蔚和董柏君團隊、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李婧課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放射療法是治療前列腺癌(PCa)的武器庫,但放射抗性嚴重損害了其有效性。失調的RNA剪接因子廣泛參與腫瘤進展。盡管如此,剪接因子在PCa中對放射抗性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探索。2024年9月17日,中山大......
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前列腺癌細胞和其前體如何介導腫瘤微環境(TME)的改變從而驅動前列腺癌進展,不分原因是他們無法縱向研究癌細胞在人類組織中的疾病演變。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Commun......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