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一篇署名為物理博士馬可安的網站,稱華北霧霾與內蒙古伴有鈾類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以及內蒙古大營地區新發現的大型鈾礦資源有關。該作者利用目前公眾極度關注的“霧霾”現象,靈機一動聯系到內蒙古的大營地區“共存”的鈾礦和煤礦,憑借自己推測,得出終日不散的霧霾是因為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鈾粉塵電離大量的空氣分子和粉塵顆粒所致,從而引出了“核霧染”的說法。這篇文章引起熱烈討論,但仔細研究卻充斥著無理聯想與憑空推測,其結論是不可信的。
自古以來,在地球上輻射無處不在。
天然輻射來源于外層空間的宇宙射線和地殼本身。我國公眾所受輻射照射平均約3.1毫希/年,其中0.36毫希/年來自宇宙射線,其他都來源于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氡及其放射性短壽命子體產生的劑量約為1.56毫希/年,陸地γ輻射約0.54毫希/年,釷射氣及其短壽命子體約0.185毫希/年,體內40K為0.17毫希/年,其他核素約0.315毫希/年。
鈾是天然放射性物質中的一種,天然鈾中99.3%是鈾238,其半衰期長達到40多億年,也就是說其放射性很小。
在水中濃度約在2微克/升左右,換算成放射性的單位則約50毫貝可/升。空氣中鈾的濃度極低,吸入鈾、釷系(除氡、釷射氣外)所有核素產生的劑量僅約6微希/年,即僅占總劑量的五百分之一。人類在天然輻射環境中繁衍生息和發展,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射線的輻射。
天然鈾產生的照射占總劑量的份額小于千分之一,是不可能對健康有影響的。
我國煤中鈾的含量按產量加權平均為130貝可/公斤,最低的省是福建為45.5貝可/公斤,最高的省是新疆為951貝可/公斤,北京和河北分別為121和118貝可/公斤,稍低于平均值。我國土壤中鈾的含量按面積加權平均為81貝可/公斤,最低的是北京為40貝可/公斤,最高的是廣東省為145 貝可/公斤,
河北省為61.6貝可/公斤。煤中鈾的含量稍高于土壤中鈾的濃度。由此可見,霧霾頻發的北京,其煤中鈾濃度不高,土壤中鈾濃度則是最低的;其周邊地區河北省煤和土壤中鈾濃度均低于全國平均值。
可見霧霾與空氣中鈾濃度是不相關的。
由于鈾的熔點高(1405k),在煤燃燒時約90%都滯留在煤渣中,現代電廠都有除塵裝置,余下的10%基本上都在飛灰中,即在除塵器中,隨通風排入大氣中的鈾是極微量的。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燃煤電廠和燃煤鍋爐排入環境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質都遠低于國家標準,對人體產生微量輻射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釙210、鉛210和氡,鈾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雖然,許多燃煤電廠排入環境中放射性物質所產生的輻射劑量高于核電站,但仍遠低于相應的國家標準。我國對燃煤可能產生的放射性影響一貫非常重視,遠在上世紀80年代初,新疆就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去年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修改和發布了新的規定。內蒙古現在已開發的煤中鈾含量是不高的,按產量平均約為90.8貝可/公斤,低于全國平均值,大體上與全國土壤中鈾的平均值相當。最近發現的鈾礦床,現在尚未開采,其鈾礦床與煤礦床在地層層序上是上下層的關系,相距30到90米,開采時一定會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相互影響。對于這些鈾礦和煤礦的開采,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安全評價,放射性環境影響評價是需經過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核安全局嚴格審查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核霧染”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事實和科學根據。霧霾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會共同研究和論證,但將霧霾和輻射聯系在一起則是沒有根據的。我國已經建立了嚴密的輻射監測網絡和健全的輻射監管體系,可以保證公眾的健康與安全。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前段時間,“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時間,公眾對于“CT致癌”甚至對所有輻射類檢查,產生了困惑。真的是這樣嗎?這條信息的觀點,源于發表在2023年......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范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環......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張蕾)病毒與宿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既對抗又合作,并對宿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古老病毒曾經插入到鳥類DNA里,并伴隨著雀形目鳥類物種大爆發在鳥類宿主里不斷增殖......
記者近日從西安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激光雷達科研團隊在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上取得突破。他們提出了一種激光雷達結合輻射傳輸模式的方法,突破了目前的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瓶頸,實現了精確測量。相關成果刊發在《光學學......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牛振川研究員團隊以北京市和西安市作為京津冀地區和汾渭平原的典型代表,分析了兩個城市2019年1月一次涉及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的大規模霧霾事件中碳氣溶膠的來源特征,研究發現二次化石燃......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杜駿團隊在膠體量子點多激子動力學與光增益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體積緊湊的“俄歇抑制”型膠體量子點,在量子......
從南極鉆取的一塊冰芯,是多少年前形成的?一處深層地下水又有多少年的歷史?人們對于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歷史充滿好奇,科學家則一直在想辦法提高定年的準確度。定年精度隨著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努力而被不斷提高,但在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海洋光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海冰漫射衰減系數的溫度響應機制及其對北冰洋的潛在影響。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湖沼學與海洋學》。論文通訊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