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3-25 10:26 原文鏈接: 保障公眾飲水安全中國飲用水調研項目啟動

      3月22日,公眾飲水安全論壇暨中國飲用水調研啟動儀式在北京順利召開,多名專家就如何在飲用水全過程,保障公眾飲水安全問題進行了精彩討論。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法規處副處長李靜云、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洪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國際臭氧學會華人組主席陳玉成先生等專家學者,均出席了此次會議并作精彩發言。

      我國飲水安全正面臨環境、制度等多方面挑戰

      近年來,中國城市水污染治理和飲用水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加大,但飲用水安全問題仍然嚴峻。一些城市水源地水質不合格、水源地污染和水量不足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供水管網建設落后,導致二次污染,有的水質監測和檢測能力不足,應急供水能力較低。2014年3月,環保部發布的《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顯示:我國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范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目前,我國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方面,仍然缺乏系統性的法律框架。法律法規雖多,但零星分散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條例》、《城市供水管理規定》等諸多法規條例中。而且,我國目前尚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飲水安全應急制度,如果發生污染飲用水水源、影響百姓飲水安全的突發事件,將難以及時應對。此外,我國許多飲用水水源存在管理不規范的問題,長期以來,許多沿江河湖海建設的工業園區和化工企業由于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忽視生態功能要求和環境承載力,產業布局不合理,環境安全隱患突出。我國關于飲用水安全的立法和制度都亟待完善。

      更為嚴峻的是,公眾對水環境及飲水安全的知識不足。對于自來水是否足夠安全?水中的哪些污染物會影響人體健康?凈水器對于解決終端飲水問題的意義及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公眾安全飲水問題亟待明確。

      飲用水安全保障:水源地保護是重中之重,終端水凈化是可行之舉

      “我國現在的水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四個任務:江河水污染防治、飲用水源地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保護,而其中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是重中之重”,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副院長,在談及我國水污染防治的現狀和重點任務時說道:“我國水污染防治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取得了一些成就,盡管公眾的感知可能還不太明顯”.

      相對舊版《水污染防治法》來說,新版《水污染防治法》主要加大了對水源的保護,尤其是對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實施重罰。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法規處李靜云副處長也在主旨演講中,對國家如何通過進一步完善立法來保障飲用水安全,進行了頗為全面的分析。

      在圓桌對話環節,多名專家學者就“如何保障公眾飲用水健康安全”進行了探討。陳洪波副主任談到:目前飲用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工業、農業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近幾年通過一些措施,如實施禁止開發區、禁養區等,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有所改善。而除了水源地水的污染,郭有智秘書長認為,給水管網對終端水的污染也是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顧久傳先生提到,由于終端水的污染問題,以及人們對水質的要求提高,使用凈水器來將自來水進行深度凈化是一個可行之舉。而對于凈水器的凈化技術,陳玉成博士提到要綜合、科學使用反滲透、臭氧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夠提高飲用水品質。“要使自來水滿足公眾直接飲用的要求,還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持續努力才可能真正解決”,王世汶理事長說道。

      推動公眾飲水安全,“凈澤計劃”適時啟動

      針對我國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危急局勢,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浩澤凈水,發起“凈澤計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術支持下,將在未來3個月,對全國范圍內20個重點城市的飲用水水質情況,開展系統調研。

      項目將針對城市飲用水水源的基本情況、水源地水質和水污染情況、保護和水污染治理情況、安全用水指導、未來水環境的治理建議等問題實施調研,并撰寫一份對公眾安全飲水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報告。調研項目將形成一個綜合飲用水環境研究、治理建議、飲用水信息披露與公眾飲水安全知道的系統平臺,為政府部門決策、學術界研究等提供數據與建議,為公眾提供安全飲水指導,推動我國飲用水安全與質量的提升。

    相關文章

    關于發布《印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四項標準公告

    關于發布《印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四項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現批準《印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發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取得積極成效,臭氧濃......

    日本公司曝大丑聞,這是輻射檢測儀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東京電力公司再被曝丑聞。日本媒體近日報道,東京電力公司在外界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用難以檢測出放射性物質的儀器檢測核污染水,從而宣傳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性。東電用特殊儀器檢測污染水應付視察近日,日本當地......

    空氣污染加劇氣候變化負面影響

    根據9月23日發表于《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農業和經濟的影響因污染物排放地的不同而產生差異。這項研究可能會激勵某些國家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排放。該研究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加......

    把自然講給你聽:如何應對臭氧污染?

    到2025年,要實現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的結構,實行污染管控、增加新能源使用,才能有效治理臭氧污染陽光燦爛的晴熱天氣,天空常常湛藍如洗。但是,如果你在看似空氣清新的戶外聞到一......

    “微塑料”——污染范圍遠超想象

    不少人都表示“地球的最后一片凈土已經失守”,要知道,南極大陸是地球上唯一沒有永久性居民的地方,在那之前,人們曾經一度認為,人為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會波及南極,然而目前來看,整個地球無一幸免。畢竟此前......

    當心!環境變化讓心血管“疾病”變成“急病”

    眾所周知,大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通過用藥等常規治療能夠較好地控制病情,所以這是我們注重推進心血管慢病治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心血管疾病也很容易轉化為“急病”。以急性心肌梗死等為代表的心血管......

    心臟相關疾病多發,可能是土壤污染的鍋

    根據今天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期刊心血管研究上的一篇評論論文,土壤中的農藥和重金屬可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與骯臟的空氣相比,土壤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不那么明顯,”德國美因茨......

    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求意見

    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移動源應急管理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255分類大氣環境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

    近10年大氣污染效果如何?

    近年來,國家大力整治空氣污染問題,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大氣污染物實現了協同控制,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以北京為例,這幾年空氣質量的提升有目共睹。2021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