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宋亮課題組攜手相關單位,在國際上率先研制出成像分辨率高達19.6微米的血管內超高分辨光聲顯微成像系統,有望為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介入診斷和治療提供革新的技術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近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是由于冠狀動脈的易損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目前臨床使用的冠脈造影、血管內超聲(IVUS)、光學相干斷層技術(OCT)都只能獲得血管的形態和結構信息,無法精準獲得血管內斑塊的成份信息和炎癥活動,而這些特征對評估斑塊的破裂風險及指導介入治療至關重要。
針對這些血管內介入成像的緊迫需求,宋亮課題組攜手先進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共同設計和研制了血管內光學分辨率光聲顯微系統。該系統基于光聲成像技術,可通過探測生物組織對脈沖激光的選擇性吸收后產生的超聲信號,獲取反映組織成份、炎癥活動等重要生理功能的信息,對指導心血管病的介入診斷和治療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據悉,該系統成像導管的外徑僅為1.1毫米,且柔韌性與生物兼容性設計均已經基本達到臨床使用的要求,同時還可以獲得常規的血管內超聲(IVUS)圖像,提供整個血管內壁的形態和結構信息。此外,實驗測量的光聲顯微成像空間分辨率高達19.6微米,比傳統的血管內光聲和超聲成像分辨率高10倍左右,能夠獲得與血管內OCT比擬的超高分辨率圖像,在指導和評估心血管支架放置方面表現出極大的潛在應用。同時,該系統通過光聲光譜成像方法能夠精準地識別斑塊的脂質、纖維等成份,對進一步提高血管內影像對易損斑塊的早期識別、診斷及治療引導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臨床應用價值。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了5項國家發明ZL,2項PCT國際發明ZL,為相關自主知識產權的臨床和產業轉化奠定了基礎。
蓋倫靜脈畸形是一種會對胎兒心臟和肺部造成壓力并使大腦缺氧的罕見疾病。近日,據《中風》(Stroke)雜志報道,外科醫生首次在產前通過手術矯正了胎兒大腦中的異常血管。這名患病嬰兒出生時并未出現并發癥,表......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穿戴顯微鏡,可在以前無法進入的區域生成小鼠脊髓活動的高清實時圖像。《自然·通訊》和《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兩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項技術進步,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健......
單細胞RNA測序推動了對隨著年齡、疾病、損傷和器官而變化的基礎和活化成纖維細胞亞群異質性的理解。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一些心肌和骨骼肌成纖維細胞亞群在缺血性損傷后被激活,成為促血管生成的成纖維細胞,......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科學院教授楊淞團隊以四川農業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證明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
2023年2月中旬,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華東醫院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VasCure成功完成首批5例臨床冠脈支架植入手術。手術治療成功率及器械遞送成功率均達100%,不良并發癥發......
將光熱治療(PTT)與磁共振成像(MRI)集成在納米診療體系中,對實現個性化診療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但現有納米體系的限域環境嚴重抑制了具有光熱性能染料的激發態分子內運動,進而極大地限制了其光熱性能。......
壓縮感知成像作為一種計算成像技術,具有突破奈奎斯特采樣極限、高通量測量、單像素成像等優勢,在對地遙感、激光雷達、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然而,傳統壓縮感知成像在空間、時間動態范圍上與普通成像相......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八年制陳奕鴻、徐南竹、洪暢等本科生歷時近四年,首次闡明了分子馬達Myo1b(肌球蛋白1b)在結腸癌細胞自噬調節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相關研究發表于CellDeath&......
對于患有新型冠狀病毒揮之不去的呼吸道癥狀的患者來說,胸部X光片只能顯示這么多。二維(2D)掃描根本無法區分受損的肺功能。對于該診斷,需要一種稱為CT掃描的更昂貴的三維(3D)技術。然而,美國的許多醫療......
生物體的正常運作依賴于一系列時空協調的細胞和亞細胞活動。觀察和記錄這些現象被認為是了解它們的第一步。熒光成像的最新進展使我們能夠以高分子特異性和高時空分辨率解析生命活動機制,從納米尺度的細胞器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