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擬球藻在缺氮條件下的產油過程。圖中均為一個微擬球藻細胞,時間代表開始缺氮誘導后的天數,綠顏色是用Bodipy染料染色的中性脂(其中絕大部分為甘油三酯)
自然界中的一些微藻因產油量高、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性強,并可在邊際土地上用海水或廢水培養,被視作一種重要的新型能源作物,但目前對其高產油的代謝和調控機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揭示了分子水平的微藻產油過程動態規律。相關成果于 4月1日在線發表于PlantCell(Li,etal,PlantCell,2014)。
該團隊在前期研究中,以微擬球藻為研究模式,揭示了微藻高產油性狀的遺傳基礎和進化規律(Wang,etal,PLoSGenetics,2014)。但是,分子水平上微藻高效合成甘油三酯(即藻油)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該核心問題一直缺乏系統性實驗證據的支持。
通過運用高精度的轉錄組學和脂類組學分析手段,青島能源所單細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敬、王冬梅博士、寧康博士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韓丹翔博士等考察了微擬球藻缺氮誘導產油過程中從3小時到48小時的六個不同時間點下轉錄組和脂類代謝組的動態變化規律,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野生油藻產油過程動態模型。在氮源缺乏時,藻細胞中TAG含量大幅度提高,膜脂含量下降。在轉錄水平上,糖酵解、PDHC和PDHC旁路、位于線粒體的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等途徑上的相關基因以及特定轉運蛋白的轉錄水平上調,推動碳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及膜脂代謝途徑流向甘油酯合成。在TAG組裝途徑中,位于葉綠體、線粒體和胞質等不同細胞器的7個DGAT基因,在缺氮時轉錄水平上調,和上游其他上調基因一起,促進大量TAG的合成。該研究闡明的微藻亞細胞水平時間和空間上油脂合成代謝的這一雙重調控機制,為高產油藻的基因工程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嶄新的研究思路。
這一首個分子水平的微藻產油動態模型還進一步揭示了微擬球藻等野生高產油藻與低產油的萊茵衣藻等在油脂合成全局轉錄調控方式上的區別。其中,前者具有一型(TypeI)脂肪酸合成酶基因,同時其DGAT基因(催化甘油三酯合成的最后一步)轉錄本的絕對豐度比后者多出兩倍。因此前者不僅在DGAT基因的數目(13個)上是目前已知藻類和植物基因組中最多的,而且在缺氮和不缺氮條件下均儲備了大量的DGAT轉錄本,從而高效支撐油脂的大量積累。
該研究獲得了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973”和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等支持,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健與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微藻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研究員胡強共同主持完成。
中新網昆明5月10日電(記者繆超)多年生茶園內棲息有近千種節肢動物,包括植食性害蟲、天敵昆蟲和蜘蛛等,其中刺吸式害蟲,如茶蚜嚴重損害茶葉的質量和產量。誘集植物作為一種替代植物,通過吸引目標害蟲或天敵,......
中新網上海5月10日電(記者陳靜)恐高(Fearofheights)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情緒反應,身處高處,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手腳發軟、心跳過速、手冒冷汗。原因何在?記者10日獲悉,中國學者對先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榮星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焦曼研究員合作,利用固態自旋量子傳感器對兩種速度相關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在小尺度給出了當下最嚴格的實驗限定。該成果日前發......
向《科學》投稿兩個多月了,HamidM.Behzad仍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正當他幾乎要放棄時,一天,其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聶云鵬跑到辦公室,帶給他......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孔凡濤副教授受邀在《生物技術的當前觀點》發表綜述文章,介紹了微藻脂質代謝機制及其提高油脂含量的研究進展。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合成富含能量的儲存脂質(即油脂)、具有大規模種植、不與......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醫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一個能真實再現結直腸癌發生的類器官模型。這一被形象稱為“迷你結腸”的細胞培養物,或能用于研究......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我們的研究表明,受孕前父親的飲食類型可以影響下一代的具體特征,不僅是飲食總量的多少,還包括飲食的結構。這使我們向研究的最終目標又邁進了一步,即通過為父親制定飲食指南,以降低下一代患代謝疾病和情緒障......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孫自法)作為億萬年前曾稱霸藍天的古脊椎動物,翼龍自200多年前發現以來,其神秘的起源與滅絕、同恐龍和鳥類的關系,以及復雜頭骨的演化等一直備受關注,也持續存在爭議并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