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4-17 11:55 原文鏈接: 核工展上聚焦“核”熱點“核霧染”可信嗎?

      “核霧染”的說法是否可信?在內陸建核電廠會不會影響環境與公眾健康?福島核事故對核電發展有什么啟示……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與“核”有關的熱點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核霧染”可信嗎?

      近期,有文章稱華北霧霾與內蒙古伴有鈾類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有關,認為霧霾是因為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鈾粉塵電離大量的空氣分子和粉塵顆粒所致,從而引出了“核霧染”的說法。

      在核工展上的“大型互動體驗科普園地”,記者了解到,人類在天然輻射環境中繁衍生息,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射線的輻射。我國公眾所受輻射照射平均約3.1毫希/年,其中0.36毫希/年來自宇宙射線,其他來源于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

      中國核學會的專家告訴記者,鈾是天然放射性物質中的一種,天然鈾半衰期長達四十多億年,也就是說其放射性很小。空氣中鈾的濃度極低,吸入鈾、釷系所有核素產生的劑量僅約6微希/年,是不可能對健康有影響的。

      專家還介紹說,我國煤中鈾的含量平均為130貝可/千克,北京為121貝可/千克,最高的是新疆,為951貝可/千克。我國土壤中鈾的含量平均為81貝可/千克,最低的是北京,為40貝可/千克,最高的是廣東省,為145貝可/千克。由此可見,霧霾頻發的北京,其煤中鈾濃度不高,土壤中鈾濃度則是最低的。可見霧霾與空氣中鈾濃度是不相關的。

      “‘核霧染’的說法沒有任何事實和科學根據,我國已經建立了嚴密的輻射監測網絡和健全的輻射監管體系,可以保證公眾的健康與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說。

      內陸建核電廠會影響環境與公眾健康嗎?

      在內陸江、河、湖邊建核電廠是否會影響環境與百姓健康,受到公眾廣泛關注。

      “我國內陸核電廠的水、氣等排放指標將達到國際高標準要求,對環境造成輻射影響的增加量遠低于環境本底的輻射水平,不會影響環境和公眾健康。”徐銤說。

      他介紹說,我國擬建內陸核電項目選址條件良好,不可能發生類似日本福島核電站那樣的嚴重事故;即使發生極不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時,內陸核電廠也可以采取措施,實現嚴重事故工況下放射性污水的“可貯存”、“可封堵”、“可處理”等。

      據介紹,世界多個國家發展核電的實踐證明,濱海核電廠與內陸核電廠沒有本質區別,一樣都是安全的。法國和美國的內陸核電比例分別占到69%和61.5%,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有32臺核電機組;有些國家如瑞士、烏克蘭、比利時等,其核電廠全部建在內陸。

      徐銤表示,與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相比,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核電具有明顯的優勢。核電生產過程對環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據測算,每建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每年可替代標煤消耗1億噸。

      福島核事故帶來什么啟示?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核電站的安全性以及核電站如何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出現問題后未能及時作出果斷正確的決策和采取科學合理的行動,是福島核事故的重要原因。”徐銤院士表示,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吸取每一次核事故的經驗教訓,使核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性能安全持續改進,確保核電廠安全高效地為人類發展服務。

      中國核學會專家指出,福島核事故警示了人們要預防超強自然災害對核電廠安全的影響,促進了各個核電國家全面審查在運、在建核電廠,進一步加強核安全防范措施,重點是完善針對極端外部事件的設防能力、持續提高嚴重事故有效預防和緩解能力等。

      據介紹,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積極采取行動,全面審查在運核電廠,有針對性地提高安全措施,如增高海堤防護墻、增設移動供電設備、增加非能動蓄水池等,同時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編制出臺了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了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

    相關文章

    廣東一政府單位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系統項目招標,包含氣色質聯用儀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本單位2024年03月至2024年04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

    空氣環境中制備鈣鈦礦電池技術獲突破

    記者2月2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徐集賢團隊揭示了空氣環境中制備鈣鈦礦的退化機理和全過程穩定劑設計原則,實現了常規空氣環境中(25℃至30℃,相對濕度30%-50%)一步法制備高效p-i-n反......

    生態環境部:1月全國339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

    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4年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總體情況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8.5%,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

    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合作,加快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近日,在江蘇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上,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政府簽署了《中國科學院江蘇省人民政府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推進會由江蘇省省長許昆林主......

    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通過兩項標準,助力工業綠色低碳

    ——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評價通則》、《工業綠色低碳產品評價通則》審定會順利召開2024年2月2日,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領域委員會(FC95)在線組織了標準審定會,會議......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全球首艘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訂單落地

    據“浦東發布”,日前,由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1400TEU無艙蓋集裝箱船獲得來自比利時船東CMB.TECH的訂單。該型船是全球首艘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其成功簽約標志著全球航運業在清潔能源領域又取得了重要......

    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部以建議提案辦理新成效推動科技創新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科技部始終注重把代表委員的關注關切、真知灼見充分吸納、深度融入到具體工作中,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招硬招。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在我國山......

    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07)2023年全體會議在京召開

    2024年2月2日,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07)2023年全體會議在京召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院士、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何凱濤副司長、原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李慶瑞司長、中國標準......

    生態環境部: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納入相關法律法規

    【生態環境部:全國范圍31省(區、市)和新疆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案】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消息,目前,全國范圍內的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制定并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方案。生態環境部將著......

    新污染物管控:進展顯著短板仍存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全面淘汰短鏈氯化石蠟等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生產、加工使用和進出口,這是首批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印發后取得的重要進展。相關企業、協會、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正在全面推進新污染物的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