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已于2014年4月1日被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投入使用,而首個獲批入市的意識控制助殘機械臂——DEKA 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也已于2014年5月9日近期獲美國FDA批準。
1 “星球大戰風格”機械臂
DEKA手臂系統被命名為“Luke”——源于電影“星球大戰”中的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所使用的機械臂。與以往的意識控制助殘機械臂不同的是,DEKA 手臂系統可以接收患者殘肢處肌肉收縮的電信號,將肌電圖(EMG)電極傳輸信號轉換成多達10種的肢體動作,完成使用鑰匙和鎖、料理食物、吃飯、使用拉鏈和梳頭等動作。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曾指出,“為了接近人類手臂的自然狀態,這個手臂系統具有與一個成年人相同的大小、重量、形狀和握力”。
該機械臂由DARPA提供資助,DEKA Integrated Solutions公司負責研發。DEKA手臂系統由DEKA公司于1992年創立,其創辦人Dean Kamen是自學有成的發明家與工程師。除機械手臂系統外,該公司還研發了iBot疾病人行動機器人輪椅(為強生設計)和Homechoice洗腎機產品(為百特設計)等醫療產品。其中,iBot輪椅可仿人上下樓梯,而Homechoice是腹膜血液透析儀器則十分小巧,可帶上飛機或汽車。
2 仿人的達芬奇手術系統
而在DEKA手臂系統獲批約一個月前,FDA還批準了第四代達芬奇全自動手術系統。達芬奇全自動手術系統由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發,由外科醫生通過控制臺控制,采用微創方式完成復雜的外科手術。該系統的3D高清影像技術可以主刀醫生提供高清晰、全方位立體式手術視野,通過醫生控制臺操控機器手臂來極大程度地解放外科醫生,而仿真手腕手術器械則消除了顫動,減低手術風險,降低失敗幾率。截至2012年為止,由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完成的手術超過20萬臺。
與之前的達芬奇全自動手術系統相比,達芬奇Xi系統采用了四個微創手術刀的設計,且為影像和器械提供了更為強大的可擴展性。得益于此,該手術系統的應用領域也從前列腺切除手術、心臟瓣膜修復和婦科手術擴展至更為復雜的手術。例如,在手術的過程中同時完成切除以及檢查。
3 仿人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
DEKA手臂系統、達芬奇Xi手術系統只是近期仿人生物醫學工程發展的兩個典型案例,事實上類似的例子已經有很多。以仿人型殘疾人假肢為例,就有Otto Bock假肢、TBM假肢、HIT/DLR假肢、i-LIMB假肢、FluidHand假肢等多種功能的假肢已經得到開發。再如,2010年加拿大推廣的神經外科手術的機器人具有特別敏感的觸覺,可以讓醫生通過最清晰的視覺來完成大腦的顯微手術。
除了功能上的開發外,仿人生物醫學工程中涉及的核心元器件的開發也在飛速發展,芯片企業也正在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發。例如,英特爾投資公司(Intel Capital)就曾向世界頂尖的歐洲仿人機器人研制企業Aldebaran Robotics投資1 300萬美元,后者面向個人服務、醫療護理及自閉癥兒童輔助治療等領域,研制并銷售先進的可編程仿人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執行包括面部與語音識別、定位感知功能等功能。
事實上,神經形態芯片也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而得益于神經形態芯片的發展,必然有越來越多、日趨精密的仿人生物工程技術得到開發。在德國,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室內掌握了讓神經細胞在芯片表面生長的技術,且成功控制神經細胞在芯片上的生長方式,使神經細胞能有目的地處理信息。
4 改變世界的技術?
對此,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曾于2007年就預測,未來每個家庭都將家用機器人,2013年更是表示,機器人將成為科技市場下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
而在醫療領域,機器人醫生這種技術在疾病治療中的運用,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前述的達芬奇機器人為例,在機器人使用前,微創醫生需要超長的時間才能精密地掌握醫療技術。利用達芬奇機器人的立體成像、微創手術刀和控制臺,醫生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同類水平的手術——在某種程度上,其操作甚至比專家更為“精準”。
隨著信息技術等的復合應用,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功能得以實現。例如,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以下情景或許將成為現實:醫生只需在任何一處利用通信終端,就可以遠程遙控機器人為病人提供治療服務——目前,在“密歇根中風網絡”等案例中,遠程遙控機器人的顯示屏可以顯示醫生的動態面孔,而病床上的患者則可以通過遠程遙控機器人實現與醫生的對話,而醫生則可以通過網絡指揮機器人,為急診室里的中風病人診斷病情并提供治療方案。
仿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是否會如同互聯網一樣,成為下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
6月13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復旦上醫)納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以下簡稱三方共建托管)五周年之際,復旦上醫舉行以“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主題的研討會。......
“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幾年,規模定律依然有效,大語言模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6月14日,2024北京智源大會在京舉行。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主旨演講中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作出最新判斷。他認為......
6月17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深海礦產資源開采關鍵裝備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在湖南大學整車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綜合驗收,驗收結果為優秀。專家組認為,項目攻克了多項行業技術難題,形成了系列......
5月30日,為慶祝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與成果轉化中心共同策劃的《科學未來式》特別直播節目《未來可見》在“科普中國”平臺和抖音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全國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第六批參考產品(技術)目錄的通知工信廳運行函〔2024〕20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為貫徹落實......
2024年5月18-19日,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重慶醫科大學、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芯片分會、重慶市醫學會、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工......
作為波譜學的重要分支,電子自旋的直接表征工具,順磁共振波譜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海能技術近日公布了其2023年的財務報告,202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3.41億元,較2022年的2.87億元增長了18.72%。營業總成本3.13億元,其中研發投入0.552億元,占總收入的16.2%......
近日,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CSIG)頒獎典禮在西安舉行。頒獎典禮上頒發了2023年度CSIG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青年科學家獎、石青云女科學家獎獲獎證書,并授予2023年度CSIG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