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多結構研究小組發現,一個微小突變,使常見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患者對brutinib(一種高效精確的靶向抗癌藥物)產生了耐藥性。2014年5月28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一篇通訊中,研究人員闡述了該突變如何觸發了耐藥性。他們的這一發現可能會指導治療耐藥性疾病的新藥開發。
2013年11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加速批準了Pharmacyclics公司和強生的Imbruvica(通用名:Ibrutinib,依魯替尼)上市,用于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種藥物已經徹底改變了白血病治療,將其從一種致命疾病轉換為慢性疾病。但是,約有8%的患者會對其產生耐藥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參與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的一名受試者,具有一個點突變。這名患者在幾乎治療成功的20個月后,對治療停止響應。這個突變使ibrutinib與其靶點(一個調節細胞復制的蛋白質)的結合不穩定,從而使白血病細胞自由繁殖。
本研究資深作者、芝加哥大學病理學教授Y. Lynn Wang博士指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以更快的步伐在重復Gleevec (伊馬替尼,imatinib)的故事,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種藥物,轉變了不同類型白血病的護理。這個故事開始于一種有效而副作用少的藥物開發,但是,在許多患者中,在長期使用這種藥物后,白血病最終會發現一種方法來規避藥物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又研制二線藥物來克服耐藥性。”
這項Ibrutinib研究在2012年開始于威爾康奈爾醫學院——ibrutinib臨床試驗的幾個地點之一。研究人員招募了16名CLL患者,盡管經過多方治療,他們的疾病仍然繼續進行或復發。
在治療之前和期間,研究人員設置追蹤每名患者的白血病細胞進展,把任何一個細胞或分子變化與每名患者的疾病活動聯系起來。
在16名患者中,有一名患者在試驗中表現與眾不同。這名61歲的婦女在2000年49歲的時候被確診。在她進入此項研究之前,沒有成功接受過幾種不同的治療。在開始接受ibrutinib治療的18個月內,她表現出了明顯的改善。然而,在大約20個月時,她開始衰退,發展出呼吸系統感染,通過治療也沒有得到改善。到21個月時,顯然她出現了復發。臨床研究小組增加了她的用藥劑量,沒有明顯的效果。
Wang的研究小組很快開始分析她的血液樣本,尋找當她對ibrutinib反應良好到開始復發之間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
完整的基因測序和分析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Wang要求一名研究生Menu Setty繼續開展這項工作。他首先關注的重點是三個蛋白質,它們可能都是候選者。Menu Setty發現,在大約90%的復發后細胞中,有一個微小但卻一致的DNA變化。它影響這三個可疑蛋白質中的一個,稱為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后來,當他們分析患者的整套基因時,沒有發現與患者臨床病程相關的其他遺傳變化。
作為耐藥性的原因,BTK具有完美的意義。它是ibrutinib結合的主要靶標,在快速細胞增殖中起著主要作用,這在Wang以前發表的論文中已經得以證實。
她的研究小組使用結構和生化指標證實,正是DNA中的這個微小變化,使CLL細胞產生了耐藥性。生化研究表明,ibrutinib與突變BTK結合的可能性降低了500倍。
為了挽救患者,該研究小組在實驗室測試了防御患者白血病細胞的選擇性激酶抑制劑。他們發現,一些激酶抑制劑仍然能夠有效地防御ibrutinib耐藥細胞。(這些研究在另外一篇待出版的論文中得以描述)。盡管經過努力搶救,但患者仍在幾周后因敗血癥去世。
雖然BTK突變是ibrutinib耐藥性背后的一個作用機制,但作者指出,這項研究凸顯了其在病情發展和耐藥性中所起的作用。了解耐藥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是邁向監測、早期發現和新型策略開發以克服耐藥性的第一步。
美國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的科學家27日宣布了迄今最大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細胞治療試驗結果。該療法針對因射血分數低導致的慢性心衰,通過提高心臟泵血能力和降低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風險而使患者受益。對于接受治療的患者......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旨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格尊嚴,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健......
美國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的科學家27日宣布了迄今最大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細胞治療試驗結果。該療法針對因射血分數低導致的慢性心衰,通過提高心臟泵血能力和降低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風險而使患者受益。對于接受治療的患者......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來出現返青提前、枯黃推遲的現象頗受關注,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體發布消......
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對人體健康具有負面影響,一直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所在。城市大氣中PM2.5的來源和化學組成均十分復雜,探究其中的有效毒性組分,是空氣污染與健康研究的首要任務之一。中國科學......
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科學探索,挑戰極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團隊長期致力于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研究,助力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我們就是......
和往常一樣,早上8點,天津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研究員張英馳來到實驗室,換好潔凈服,打開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燈,將培養基放在水浴鍋中。半小時后,他開始處理細胞。顯微鏡下,細胞均勻分布,生長狀態良好。消化傳代后......
今天2月24日(星期五)上午,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官網2月23日發布訃告,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滕彥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2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48歲。滕彥國同志,1974年2月生,黑......
今天2月24日(星期五)上午,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