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最近谷歌眼鏡(Google Glass)的新品發布和蘋果iWatch智能腕表即將上市的種種跡象來看,可穿戴電子產品將可能掀起下一個新科技浪潮。為了解決這類產品的電力供應問題,中國上海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制備出基于碳納米管(CNT)的纖維狀全鋰離子電池,可被靈活地編織成具有高性能的柔性能源紡織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納米快報》上。
從頭部顯示到生物醫學監測,可穿戴式電子產品可以提供許多先進的功能,對電池的要求很高,不僅體積小、重量輕,還必須具備滿足設備運行諸多功能所需的強大能量。因此,可穿戴式電子產品最大的技術瓶頸即是電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27日報道,新的研究設計和編制的碳納米管(CNT)復合紗線,可牢牢纏繞進棉纖維之中,創建出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該纖維的直徑為1毫米左右,可以編織成柔性的織物或布料,并且與靈活的可佩戴電子設備兼容。
參與這項研究的翁偉(音譯)說:“這種電源能夠被直接無縫集成到可穿戴式的電子產品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它需要被靈活地織成衣物,纖維狀的電源是最理想的。雖然這是初次實現碳納米管纖維狀鋰離子電池,它卻表現出非常好的電化學性能,包括高能量密度達0.75兆瓦時/平方厘米,并在經過100次使用周期后,電池保有容量達87%。”
設計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廣為人知的硅膨脹問題。在充電/放電過程期間會發生化學反應,硅的體積經受巨大的變化可達300%。為適應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引入碳納米管制成一個復合CNT/硅紗陽極。碳納米管有效緩沖了硅的體積變化,并將其牢固化。如果沒有這種混合結構,硅的膨脹會使其剝落,導致電池損壞。
對于制作陰極的材料,研究人員采用碳納米管和錳酸鋰,其好處是高穩定性、工作電壓高和成本低。通過將由凝膠電解質分隔的陽極和陰極基于CNT的紗線纏繞進棉纖維,這種鋰離子電池就可編織成一個柔性織物。
此前,研究人員曾嘗試制造超級電容器纖維,但由于鋰離子電池纖維難以制造,便沒有把太多的關注投入其中。然而,鋰離子電池具有一定的優勢,例如更高的能量密度和較低的自放電損失,相比超級電容器,它們為一般的可佩戴電子設備提供了更好的選擇。研究人員解釋說,在這方面,目前的工作是基于之前的研究有所改善,但仍然有進一步改進的余地。
研究人員說:“2012年的報道稱,鋰離子電池使用銅線作為骨架,具有類似電纜型的形狀。其結果是很棒的,但由于這種電池具有大直徑、使用液態電解質,并且很重,也許不適合織成能源紡織品。現在采用碳納米管纖維作為其骨架,密度接近銅的1/9,并且使用凝膠電解質以確保安全性。另外,復合紗線的陽極和陰極由碳納米管纖維,以及直徑為100μm,僅是電纜電池中陽極1/10的活性材料制成,因此這種纖維狀電池與用于制衣的聚合物纖維兼容,實現了高性能的電池。”
在未來,研究人員計劃在各種領域進一步改善這種纖維電池。研究人員說:“首先,提高性能,如容量和循環壽命;其次,規模化生產;第三,其他功能將被合并,例如拉伸、變色和自供電。”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納米能源中心李炫華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室溫自交聯的氟硅聚合物凝膠,實現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室溫快速無損封裝。此外,團隊提出的封裝策略有效地促進了傳熱并減輕了熱量積累對封裝器件的潛在影......
在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前夕,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世界正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應將短缺40%,在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會出現更嚴重短缺。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將水資源視作一項全球共同......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團隊聯合中科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學報》雜志上。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
帶領團隊攻關關鍵技術、培養學生自主科研能力,是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薄首行最重視的兩件事。10多年來,他在新型電池技術領域孜孜不倦,致力于開發出能量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固態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朱英杰團隊,在JournalofNeuroscience雜志在線發......
鋰電板塊何時反彈?今年以來A股延續結構性行情,金融、基建、科技等板塊走勢強勁,通信、計算機兩大指數大漲超20%。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賽道,卻門庭冷落,尤其是電池板塊,今年以來逆市下跌,不少龍頭股更是......
2月17日,“90后”江蘇小伙兒李崇文和他的博導鄢炎發在Science發表論文。這項關于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被認為解決了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續航問題,使其實驗室壽命超過3500小時,為當前的國際頂......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旨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格尊嚴,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健......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來出現返青提前、枯黃推遲的現象頗受關注,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體發布消......
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科學探索,挑戰極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團隊長期致力于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研究,助力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我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