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稱,飽脹感瘦素可以作用于大腦中的非神經元細胞并影響小鼠的進食行為。
瘦素是一類由體內脂肪細胞釋放出的激素,具有調節進食行為和代謝的作用。Tamas Horvath 等人發現調節進食和代謝的大腦區域--下丘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中含有瘦素受體。
對負責編碼星形膠質細胞中瘦素受體的基因進行刪除,會改變受體的形狀以及下丘腦中神經細胞形成的突觸的數量。瘦素通常會抑制進食行為,但在小鼠體內,星形膠質細胞中一旦沒有瘦素受體,那么瘦素的作用將減弱。由于下丘腦的神經細胞能夠控制進食行為,那么因為星形膠質細胞中瘦素受體的刪除所造成的神經細胞連接性的改變或許決定了進食行為的最終變化。
該項研究首次發現瘦素能夠作用于星形膠質細胞以及瘦素對神經細胞造成的影響以及從另一個角度讓人們了解大腦及其內部各類型的細胞是如何調節進食行為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瞿昆課題組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特任研究員王志凱團隊合作,揭示了細胞有絲分裂期轉錄調控動態機制。相關成果日前果發表于《科學進展》。細胞在進入有絲分裂時,通......
Raphidocystiscontractilis是螺旋藻類的一種真核生物,在淡水、咸水和海水中發現。這些生物體被稱為"太陽蟲",因為它們有輻射狀的指狀臂,或稱軸突,使它們具有太陽......
全面了解基因調控網絡(GRN)控制細胞狀態是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目標。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s,TF)結合到基因組中的特定序列,以改變基因表達和特定細胞的狀態。單個轉錄因子的過表......
在人類與癌癥的漫長斗爭中,一大難點在于癌細胞總是能無視細胞死亡的規律,在機體內野蠻生長。例如,基于誘導細胞凋亡的癌癥療法已經出現,但癌細胞常常能逃避細胞凋亡,對這類療法產生抗性、造成癌癥復發。因此,科......
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歐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分化基因表達機制。該研究項目名為“植物減數分裂的調控及其操作技術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該團隊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使用特殊顯微鏡......
癲癇是一種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致殘率,易造成意外傷亡,解析其精準發病機制并研發新靶點治療藥物尤為迫切。經典癲癇發作理論主要聚焦于神經元的“興奮-抑制”失衡上,近年來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神經......
眾所周知,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存在著多種預定的、受到精確控制的細胞程序性死亡,例如細胞凋亡(Apoptosis)、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細胞焦亡(Pyroptosis),以及鐵死亡......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班牙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細胞療法,用于治療一種目前幾乎沒有治療選擇的白血病類型。這種STAb-T細胞療法以STAb-T細胞為基礎,可能能夠用于治療化療或骨髓移植無效的T細胞急性淋巴細......
和朋友一起吃飯,大家吃相同的食物,有的人幾乎不增肥,有的人則易變胖,這是為什么?其實,不變胖的那些人體內很好地“激活”了可抑制食欲的激素——瘦素(leptin),進食時往往“點到為止”,而易變胖的人卻......
你想象中的細胞生物學課堂是怎樣的?用解說詞掌握基因概念,用結構圖了解染色體,亦或是顯微鏡觀看細胞組成?在她的課堂上,不僅可以收獲細胞生物學基礎知識,還可以探尋細胞中的“人性”光芒,在認識細胞的同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