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腫瘤的精確定位一直是困擾醫生的挑戰性問題。醫生對腫瘤組織切除時,少切會造成復發,多切又會對患者造成傷害。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由該所田捷團隊自主研發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的臨床應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田捷團隊研發出基于生物組織特異性的高階近似數學模型和快速動態成像算法,并據此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系統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數據融合方法。他們利用中國藥監局認證的ICG(吲哚菁綠,在近紅外光源的激發下可以發射出840納米的近紅外光線),在病人體內定位,精確顯示腫瘤邊界信息。在成像方面可實時提供熒光圖像和彩色圖像,為乳腺癌患者早期發現病變并進行精確切除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在實際臨床試驗過程中,注射ICG后3分鐘左右便可以看到前哨淋巴結的位置。醫生根據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的引導精確定位,并在圖像引導下準確切除前哨淋巴結組織。還可根據熒光的反饋判斷是否有熒光殘余,是否達到準確切除的目的。與傳統技術相比,這一技術的應用,縮短了手術時間,改進了手術的方法,使醫生能在手術過程中準確地發現、確認疾病,大幅度減少了人為失誤。
目前,田捷團隊研發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已在解放軍總醫院等多家醫院臨床應用,并已成功診治了百余例乳腺癌患者。
這種導航系統不僅可以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治上,同時還可以應用在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種癌癥的診治上,實現不同腫瘤的分子影像技術應用突破。
雙肩不平、脖子傾斜、外觀畸形,13歲小宇的父母原本以為,孩子要帶著這樣的畸形生活下去,直到他們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脊柱外科就醫,該科主任張宏其教授領銜的脊柱側彎團隊,通過“打斷”脊柱再重新拼接的方式,為......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9月20日透露,該醫院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志輝帶領多學科醫療團隊,使用雅培MitraClipTM經導管二尖瓣夾系統,為一位85歲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順利實施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手術......
21歲女大學生小戴因“反復上中腹疼痛6年,加重5天”,近日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外科就診,檢查發現竟是先天性巨結腸“惹的禍”。老年外科主任彭健教授團隊為小戴進行了微創手術,切除了其病變的巨腸,最粗處直......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婦科MDT團隊順利完成一例尿毒癥合并腹繭癥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手術。術后患者經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恢復良好,已順利出院。醫療團隊與患者合影。湘雅三醫院供圖41歲的患者梁女士因“發現盆......
49歲的陳先生來自內蒙古通遼市,12年前的一場爆炸事故導致他的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僅有一點光感。因病情極為復雜,如果接受傳統角膜移植手術,術后排斥率將超過95%,他多次求醫都失落而歸。唯一的希望就是接受......
中新網上海6月2日電(記者陳靜)記者2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攜手開展多中心研究(SOC-1)。SOC-1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將腫瘤患者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應用于臨床研究方案中,創新探索新的臨床研究終點—累......
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張佳欣)當人體內被植入像起搏器這樣的醫療設備后,通常會引發免疫反應,導致植入物周圍形成疤痕組織。纖維化的疤痕可能會干擾設備的功能。據22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5月12日,愛爾眼科聯合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傳播與促進專項基金、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南大學愛爾眼科研究院、愛爾數字眼科研究所發布《中、歐國際近視手術大數據白皮書2.0》(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
4月19日,首都兒科研究所成功完成該所首例Tubeless自主呼吸胸腔鏡下葉外型隔離肺切除術。Tubeless技術又稱無管化技術,指在圍手術期避免插入各種管路,如氣管插管、導尿管、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
近日,一項針對200多名接受脊柱手術的患者的研究表明,術后感染可能主要是由皮膚上的細菌引起,而不是由外部污染引起。可感染傷口的糞腸球菌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圖片來源:SciencePhotoLib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