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07 11:33 原文鏈接: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憋足勁闖名堂

       “這些年輕人身上有股勁,那是一種要干出點名堂的氣概。”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青年千人計劃”專家陸為回想起不久前參加的一次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交流活動時,情不自禁地對記者感慨道。

      一同應邀出席這次活動的還有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青年千人計劃”專家黃文忠與青年教師田瑞軍,以及香港大學研究主任程剛。他們有的第一次來到東北這片黑土地,有的已與長春應化所青年科研人員數次攜手。“不同領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匯聚一堂,我們彼此都受益良多。”程剛說。

      這里的年輕人充滿活力

      雖然看似有點同臺“競技”的意味,但是來自化學領域不同方向的年輕學者們更愿意將自己目前工作的進展與亮點與人分享,期待收獲交叉創新的果實。

      程剛目前主要從事基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屬配合物的電致發光器件的研究。此次他帶來的學術報告是《基于鉑的配合物發光的高效率有機發光器件》。“這項工作的意義在于挑戰美國公司、科研機構在高效率有機發光材料方面的主導地位,我非常希望能夠為國內相關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陸為帶來的報告是《基于發光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功能分子與超分子軟物質》,這正是他目前集中精力研究的方向。“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學是我的基礎研究,發光材料和溶色液晶材料是我的應用基礎研究。”他向記者介紹說。

      傳統的雙親分子表面活性劑都是由疏水長鏈烷基和共價相連的親水離子型基團,在臨界濃度以上才能自組裝成膠束或者囊泡。陸為希望能夠另辟蹊徑,設計合成基于剛性結構的離子型有機金屬化合物作為非傳統雙親分子用于超分子軟物質材料的自組裝。

      來自長春應化所的青年學者給大家準備了一場豐富的學術大餐。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秦玉升講述了他的二氧化碳共聚催化劑及產業化研究,另一位“80后”小將艾可龍則分享了自己在可視化檢測和成像研究領域的成果與進展。他們不僅在基礎研究上有所突破,同時還在積極地推進相關成果的產業化。

      這令遠方來的客人印象深刻。“長春應化所在基礎化學理論和應用化學方面并重,這里的年輕人能夠迅速、高效地將理論化學研究成果轉移轉化到產業應用上。”程剛對此評價道。

      “我想要把這種輕松自由討論和腳踏實地干活相結合的風格帶回我的課題組,并推廣到南方科大的化學系中去。”陸為說自己從此有了這樣一個小小的心愿。

      小小喜悅鼓舞前進

      科學的殿堂對這些年輕人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行進在朝圣的路上,他們所經歷的絕不是一帆風順。

      艾可龍說,遇到實驗不順甚至實驗失敗是非常普遍的,科研人員最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再加之對科研“日久生情”,自然而然就會全身心投入。

      “我認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具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在確定了一個科研目標之后不要輕易放棄。”程剛說。從研究生階段開始,他就以白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為研究方向,多年來,盡管研究對象在“與時俱進”,但是在大方向上他始終目標清晰。目前,他在溶液加工的單發光材料的聚合物發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科研道路有時令人孤獨苦悶、充滿挫折,有時又充滿激情。陸為很慶幸選擇了化學研究這項工作,在他看來,化學是創造新物質的科學。“每當用各種表征手段把我合成出的樣品結構搞清楚并確定其為新化合物時,那種喜悅是可以拿到手上、看得到、摸得著的。就是這種不斷點綴在我的工作中的小小喜悅,鼓舞著我繼續在實驗室里琢磨。”陸為說。

    相關文章

    BCEIA2023第四屆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推動分析化學前沿領域的新發展

     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同期會議——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是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

    國務院發文:提高國自然資助青年人才比例至45%以上|附解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包括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將資助項目數占比保持在45......

    第六屆國際信息研究大會舉行

    8月14—16日,第六屆國際信息研究大會在京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ShahbazKhan、國際信息研究學會聯合主席PedroMarijuan分別出席會議致辭演講。記者在16日大會圓對......

    Science刊發生醫學院張含悅博士等關于鐵電化學設計的觀點文章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和江蘇省生物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的資助下,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張含悅與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學》......

    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多重四極桿質譜儀中標候選人

    項目名稱:化學高分辨多重四極桿質譜儀招標項目編號:0834-2341SH23A267招標范圍:化學高分辨多重四極桿質譜儀1套招標機構:上海中招招標有限公司招標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開標時間:2......

    學習和記憶基因已有6.5億年歷史

    英國萊斯特大學和瑞士弗里堡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學習、記憶、攻擊和其他復雜行為所需的基因起源于約6.5億年前,這一發現對研究復雜行為的進化起源具有深遠意義。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訊......

    河南省科技廳召開貫徹落實《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6月12日上午,河南省科技廳組織召開貫徹落實《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實施方案研討會,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銳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

    既要學會調查,也要擅長研究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注重調研成果轉化運用,在調查的基礎上深......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化學遺跡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