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分析宏基因組數據的大多數方法,都依賴于與參考基因組的對比,但是許多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遠遠超過了參考數據庫所覆蓋的范圍。將復雜的宏基因組數據從頭劃分為特定的生物學實體(如特定的菌株或病毒),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在2014年7月6日的《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丹麥工業大學(DTU)、華大基因、華南理工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方法,基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樣品的co-abundant基因進行分級,可讓研究人員能夠全面發現新的微生物、病毒和共遺傳的基因實體,并有助于微生物基因組的組裝,而無需參考序列。
研究人員將這種新的原則,命名為co-abundant原理。這一原理的基本假設是,來自相同生物體的不同DNA片段,在一份樣品中會以相同的數量發生,這個數量在一系列樣品之間會有所變化。
利用這種方法,DTU生物學序列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500種以前未知的人體腸道微生物,以及800種攻擊腸道細菌、也是未知的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
DTU的S?ren Brunak教授與Henrik Bj?rn Nielsen副教授共同指導了這項研究,S?ren Brunak稱:“現在,利用我們的方法,即使在高度復雜的微生物群集中,研究人員也能夠鑒定和收集來自以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組。”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200到300個腸道細菌物種。現在,這個數量將增加一倍以上,可顯著提高我們對眾多疾病的理解和治療,如2型糖尿病、哮喘和肥胖。
病毒——不是抗菌劑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相互關系。Henrik Bj?rn Nielsen稱:“我們的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哪種噬菌體會攻擊哪種細菌,這對攻擊性細菌能否在腸道系統長期生存下去,具有顯著的影響。”
以前,細菌是在實驗室內單獨進行研究,但是研究人員越來越意識到,為了了解腸道菌群,你需要研究許多不同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
當我們知道腸道細菌的相互作用后,我們就可以開發出一種更有選擇性的方法,來治療大量疾病。
S?ren Brunak稱:“理想情況下,我們將能夠通過添加或移除腸道系統中的特定細菌,來產生一個更健康的腸道菌群。”
特別有趣的是,這關系到越來越多的抗菌素耐藥性問題,許多人將其看作是全球健康的一個切實威脅。
Henrik Bj?rn Nielsen稱:“以前,我們曾經嘗試利用細菌和病毒來對抗疾病,但是被擱置了,因為在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中,抗菌劑一直都非常有效。如果我們能更多地了解誰在攻擊誰,那么細菌病毒就可能是抗菌劑的一個可行選擇。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能夠識別和描述細菌與攻擊它們的病毒之間的更多關系。”
據發表于最新一期《微生物學前沿》雜志的論文,瑞士聯邦森林、雪與景觀研究所(WSL)的科學家在阿爾卑斯山和北極發現了能在低溫下分解塑料的微生物。論文第一作者、WSL客座科學家喬爾·魯提稱,研究表明,從高......
根據亞當-羅森塔爾博士的研究結果,細菌群落中基因相同的細胞表現出不同的功能。這意味著該群體的某些成員表現出更多的被動行為,而其他成員則產生使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毒素。熒光顯微鏡圖像顯示,在一個基因相同的群......
常用的生物大氣治理技術主要有生物過濾、生物滴濾和生物洗滌3種。與其他有機廢氣處理技術相比,生物大氣治理技術具有安全性好、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對處理低濃度或生物可降解性強的有機廢氣效果較好。隨著我國工業的......
端粒是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的末端結構,在細胞復制過程中起保護作用,避免DNA受到損傷,并且像帽子一樣有效防止染色體間末端重組、融合和染色體退化。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端粒會隨著分裂次數的增加逐漸縮短,......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05年以來,全世界發生中風的幾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每年有多達1200萬"新"中風患者。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全球大約四分......
古代基因組重建和生物技術的突破正在揭示舊石器時代微生物豐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德國萊布尼茨天然產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以及美國哈佛大學領......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能減緩細胞衰老過程的方法,使用一個振蕩的基因"時鐘"。在測試中,發現酵母細胞的壽命明顯長于那些沒有的細胞。我們都害怕的熟悉的衰老癥狀從......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基因。重要的是,對該基因的修改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水平,為焦慮癥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藥物目標。這一發現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下一代測序方法,可以檢測單個DNA分子內的基因突變。“這種方法的美妙之處在于它不是對測序方式的徹底改革,”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格斯特納......
撰文|王聰編輯|王多魚排版|水成文盡管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在基因敲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深刻改變了基因編輯領域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模式。但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常是以破壞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