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10 13:47 原文鏈接: 工信部編制規劃:中國制造亟待重構創新體系

       工信部正聯合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在發達國家蓄勢占優、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下,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正試圖破局——

      “我們要造多少飛機模型才能換外國的一架飛機?”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讓院士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言:中國制造業在未來20年可能出現美國在過去20年所經歷的困境,很快就輪到中國去擔憂了。在發達國家蓄勢占優、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下,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該何去何從?

      自主創新不足是最大短板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

      “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直言,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大“短板”。從全球創新能力指標(GII)看,中國排在世界第20位左右。

      “創新不足的關鍵問題在于對基礎問題的研究積累不夠。”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近日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創新是基于長期研究基礎之上的,這恰恰是我國非常欠缺的。

      柳百成表示,創新不足與投入不足也有關系。2013年,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2%;而工業發達國家均大于2.5%,瑞典、芬蘭等甚至超過3%。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只占銷售額的1%~1.5%,而國外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達3%~5%。

      雖然高鐵、輸電、發電等都顯示出我國制造業巨大的創新能力,但一些關鍵裝備的核心技術至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柳百成坦言,我國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此外,長期依靠拼人力、拼資源,使得我國制造業的資源過度消耗、污染十分嚴重。”柳百成補充道。

      面臨兩頭擠壓和雙重挑戰

      各國制造業的競爭不是“龜兔賽跑”,我們在追趕,人家并沒有在睡覺。

      金融危機以來,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再次凸顯,美國、德國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培養發展高端制造業,以搶占新一輪科技制高點。

      “美國為此出臺了一系列舉措,集合聯邦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的資源,以‘確保下一輪制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校長胡仕新介紹,美國正在構建的制造創新研究體系,正是這一舉措的集中體現。

      美國于2013年1月發布《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初步設計》,提出構建國家制造創新網絡(NNMI),計劃在制造工藝、先進材料及其加工工藝、高效能技術及其平臺以及具體應用等優先領域建設15個制造創新研究所(IMI)。截至目前,美國已建立4個制造創新研究所。比如,由85家企業、13個研究型大學、9個社區學院和18個非營利性機構等共同構建的“增材制造”創新研究所。

      “美國希望通過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及15個制造創新研究所的構建,振興美國的制造業,并引發制造技術的變革。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柳百成說。

      同時,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因更低的人力、資源成本成為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新陣地,使得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和雙重挑戰。

      建立合理創新體系是關鍵

      那么,我國該如何應對嚴峻的挑戰呢?

      “首先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創新體系。”柳百成指出,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是“撒芝麻”,研究很分散,多為低水平重復。

      對此,他認為,可以借鑒美國在國家層面構建制造創新網絡的做法,協調統一主管部門和資助機構,避免部門間的分割和壁壘以及資助的分散和重復,充分積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優勢力量和科技資源,針對明確的研發目標協同攻關。

      “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才能為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提供取之不盡的技術支撐。”柳百成說。

      產品做出來,不等于就做好了。據統計,我國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和技術基礎,這‘四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李培根表示,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強化制造基礎。

      認識到這一點,工信部日前委托中國工程院啟動“工業強化基礎戰略研究”咨詢項目。

      去年1月,中國工程院啟動“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咨詢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親自掛帥,組織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開展調研,于今年初提出在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的指導方針和優先行動。同時,工信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國資委正在聯合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有望明年年中出臺,為把我國打造成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

      “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將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柳百成表示對此充滿信心。

    相關文章

    強化科技戰略咨詢需要科技智庫全面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科技戰略咨詢”。2016年組建以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作為中國科學院建設國家高端智庫的綜合集成平臺,始終致力于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提......

    腐蝕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廣州成立

    12月17日,由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發起,中山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31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的腐蝕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廣州成立。中國......

    干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基因模型

    2022年10月28日,在上海電氣科技大會暨人才工作會議上,上海電氣集團全新發布題為《數制融合·智慧賦能》的上海電氣數字化轉型白皮書。多年來,上海電氣集團各業務單元在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領域積......

    推動科研儀器進一步開放共享(創新談)

    科研儀器是科技創新的基本條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期望有關單位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度,高質量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打造科研設施與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升級版前不久,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級......

    工信部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這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包括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無錫市物聯網集群、上海市集成電路集群等,覆蓋制造強國建設重點領域。工信部有關負責人介紹,4......

    吳宜燦:守正創新,堅持“做有用的科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

    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成功舉辦

    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 主辦方供圖11月16日,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及優秀項目成果展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大賽組委......

    構建全鏈條人才支撐體系,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是個體量較大的研究所,共擁有約1900余名各類職工和1400名研究生。如何完善人才體系建設,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提升研究團隊的創新......

    中國氣象局公布首批10支重點創新團隊

    近日,首批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名單正式公布。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系統、地球系統觀測及化學天氣系統、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智能預報技術、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模式資料同化與資料再分析、強對流天氣、暴雨研究、城......

    蔣莊德:工業母機領域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指出:“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縱觀世界史,各個經濟強國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裝備制造業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