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恐龍和其他許多動物滅絕。不過,最新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是遭受天上地下雙重打擊所致。
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了恐龍滅絕
恐龍時代結束于6500萬年前的K-T時期或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此次滅絕事件共造成地球上近一半的生物死亡,恐龍徹底滅絕,鳥類在這次劫難中幸免于難。最常見的解釋是恐龍滅絕是因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所致,撞擊還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留下一個稱為“奇克蘇盧布”(Chicxulub)的巨大隕石坑。
另一種有關恐龍滅絕的主要理論是,距今6300萬年至6700萬年的一系列大規模火山噴發讓這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印度的“德干巖群”(Deccan trap)就是此次火山噴發留下的遺跡,最初其覆蓋范圍可能達到58萬平方英里(15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得克薩斯州面積的兩倍。
圍繞恐龍滅絕爭論的主要焦點是,每次災難發生的時間,以及物種滅絕是否是后來發生的。以前的研究工作將德干火山噴發的時間確定滅絕事件發生后30萬至50萬年間。最新研究表明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發生于德干火山噴發最大規模的一個階段,或這個階段之后,德干地帶80%的火山巖就是這個階段噴涌而出的。普林斯頓大學古生物學家吉爾塔·凱勒說:“這是我們首次能將德干巖群主要階段同物種大規模滅絕直接聯系起來。”
凱勒及同事重點對印度拉賈蒙德里采石場發掘的海洋生物化石進行了研究。拉賈蒙德里位于孟加拉灣附近,距孟買附近的德干巖群中心東南約600英里(1000公里)。他們尤其仔細察看了名為有孔蟲類的微型生物體的殘骸。凱勒解釋說:“在大規模滅絕事件前,大多數有孔蟲類都相當大,色彩艷麗,有多個腔。”這些有孔蟲類體形約有200至350微米大,即長約五分之一毫米或三分之一毫米。
這些色彩華麗的有孔蟲類只能在特定生態環境下生存。凱勒解釋說:“一旦環境改變,如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導致的環境變化,這將加速它們的滅絕。之后生成的有孔蟲類體形極小,相當于原來的二十分之一,絕對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而且只有幾個腔。”如此一來,這些微型有孔蟲類可作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開始時間的獨特標志。研究人員發現,形體簡單的有孔蟲類恰恰是在德干火山噴發主要階段之后忽然出現的,這意味著物種大規模滅絕事件剛剛結束,德干地區火山即開始噴發。
無論是隕石撞擊地球,還是火山噴發,都會向空中噴射出鋪天蓋地的塵埃物質和其他氣體,急劇改變全球氣候,造成部分生物相繼死去直至滅絕。凱勒研究的合作者、巴黎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火山學家文森特·科爾蒂洛特指出,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德干地區火山向空中噴射的導致氣候變化的物質,是奇克蘇盧布撞擊所產生的相同物質的十倍。
凱勒強調,這些研究發現并不否認撞擊發生于K-T 分界線這一理論,她指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可能與一次或多次撞擊有關。據凱勒解釋:“恐龍可能遭遇了非常不幸的連番打擊,先是遭受德干火山噴發的沖擊,接著又遭受來自太空的撞擊。我們的研究表明,德干火山噴發可能對恐龍滅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科克·約翰遜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意義重大”,但他同時指出,有大量證據顯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由一次體積巨大的天體撞擊造成的。他表示,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方面的進展如今將德干火山噴發的年代確定為距今3萬至6.5萬年之間。他說:“這可能有助于我們平息有關這個問題的部分爭論。”凱勒及其合作者、瑞士納莎代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塞利·阿達特10月31日在丹佛召開的美國地質協會年會上詳細描述了她們的發現。
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在火星寒冷清晨,探測器于高聳的古火山山峰首次觀察到了水霜。塔爾西斯火山群位于火星熱帶緯度內,這里有太陽系內最大最高的火山,包括高達21千米的奧林匹斯山。不過......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數千顆隕石可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更快沉入南極冰層,讓許多此類地外物質樣本更難獲得。“南極失落......
如果地球突然連續降溫十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劇烈的火山噴發帶來冷卻效應,強烈影響高寒地區森林生......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分析了一塊來自約46億年的古老隕石,發現該隕石形成時存在的鋁-26(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在太陽系分布不均勻。該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早期太陽系的理解,或能改進確定非常古老隕石年齡時......
《自然·通訊》29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分析了一個約46億年的古老隕石ErgChech002,2020年人們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ErgChech地區發現了這枚隕石。結合此前發表的數據,人們發現隕石形成時存......
西之島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火山島,由于火山活動而經歷了快速地面積增長,最新得衛星數據被用來研究火山活動并為航空業提供預警。這張來自哥白尼哨兵2號任務的衛星圖像,以位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島嶼西之島為特色。......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太空巖石穿透地球的大氣層,作為隕石撞擊地面。這些彗星和小行星的碎片可以落在任何地方,但最經常被發現的是在開闊的地形上,如非洲的沙漠和南極的藍冰,在那里隕石發黑的外表會很突出。黑美人,......
近日,新海山目錄在《地球與空間科學》發表,在新罕布什爾大學海岸與海洋測繪中心主任LarryMayer看來,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海底山脈除了對航行構成威脅外,還蘊藏著稀土礦物,使其成為深海采礦者的......
當地時間14日,位于日本鹿兒島縣櫻島的火山再次噴發,火山灰最高噴至距離火山口2400米的高度。報道稱,從上周開始,櫻島的火山噴發一直在進行,南岳山頂火山口和昭和火山口都發生了噴發。當地時間8日上午11......
據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通過檢查18顆不同來源的隕石發現,地球揮發性化學物質可能擁有遙遠的起源,其中一些化學物質構成了生命的基石。研究發現,地球上大約一半的揮發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