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制藥領域,頂尖科研機構(包括頂尖高校和頂尖科研院所)在高端人才儲備、技術積累、學術氛圍、研究規模、管理機制等方面擁有巨大優勢,并且在一定時期內,這些優勢是絕大多數企業所不具有的,甚至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因此,與常見的“企業應為創新主體”的觀點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在生物制藥領域,中國的頂尖科研機構應該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創新主體的重任,將現代生命科學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為基礎性ZL,在全球生物制藥高端研發的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大多閃現著海外頂尖科研機構的身影,并且由于這些海外頂尖科研機構敏銳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完善的ZL管理制度,才使這些重量級的科技突破通常被轉換為一件件重磅ZL。
例如基因重組技術(US4237224)的橫空出世,這對生物技術產業的貢獻簡直是不言而喻的。截至1997年失效之前,該ZL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帶來了超過2.5億美元的ZL許可費。
還有其它眾多重量級的生物技術ZL,這些ZL技術不僅為整個人類帶來福祉,甚至會直接宣告一個全新產業領域的誕生。
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是生物制藥研發的主要推動力。現階段,發揮我國頂尖科研機構的尖兵作用,在生命科學的重點領域實現關鍵突破,獲得基礎性ZL,發揮對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客觀上已經具備了現實條件。
1. 從發展階段看,與一些成熟的技術領域不同,生命科學領域尚未完全成熟,存在著跑馬圈地的較大概率,并且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和多樣化,新的成果將層出不窮。
2. 從生命科學領域自身的技術特點看,其涉及的知識生長點多,涉及面和應用面廣,客觀上也有利于實現突破。
3. 從研究硬件上看, 生命科學領域有諸多通用的公共技術平臺,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不大,這為我國在相關領域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
4. 從人才和研究成果看,我國在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技術領域甚至達到或者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同時,得益于高端人才引進等舉措,目前在一些領域,我國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國際一流的研究人員。據報道,2012年度,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表CNS論文共65篇,其中Cell 27篇、Nature 21篇、Science 17篇。
1. 相對于外圍ZL或下游ZL而言,基礎性ZL居于核心地位,在產業中具有戰略意義。
基礎性ZL往往能夠發揮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功用。例如:新的腫瘤抗原或抗原表位的發現,可能使得隨后篩選的眾多的單克隆抗體和雜交瘤細胞株獲得相應的外圍ZL(外圍ZL并非不重要,有時甚至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ZL申請策略),其實施往往不得不依賴于基礎性ZL的持有人的許可。
2. 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性ZL與生命科學的基礎科研工作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
例如,對于新的藥物靶點、作用機理、信號途徑、調控因子或生物標志物等的研究,往往會產生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這除了具有學術意義,往往還蘊含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此外,用途轉變也是一類重要發明,即發現了已知物質的新的功能或者作用。
3. 頂尖科研機構需要建立高效和完整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頂尖科研機構需要將上游的基礎性研究成果,轉換為基礎性ZL。這里面除了研究人員的ZL保護意識,還需要對ZL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
例如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是在發表科研文章之前,需要盡快將科研成果就其商業應用前景進行評估,確定是否申請ZL,甚至根據重要性確定如何進行ZL布局。只有ZL具有價值,并且保護得當,才會吸引投資方,沒有人會冒著隨時被同行復制的風險來投資。這為后續的轉化實施工作夯實了基礎。
ZL的價值在于實施。與常見的認為科研機構體制僵化、效率低下的觀點不同,筆者認為,科研機構在ZL轉化方面反而有著巨大的自身優勢。例如:
1. 不同于企業,科研機構本身一般不直接從事生產、銷售等商業行為,故一般不會面臨侵權或被起訴的風險,并且幾乎不存在其他商業利益的制約。由于相關的外圍ZL或下游ZL對科研機構沒有影響,基礎性ZL的“威力”可以充分發揮。
2. 沒有商業上的競爭關系,在進行ZL許可或者轉讓時,對于合作對象的選擇有著相對較大的自由度。
鑒于生物醫藥領域具有投入高、產出慢的特點,許可或轉讓不僅避免了巨大的資金和精力投入,也避免了一些不確定性。
3. 對于一些有特色的實驗室,可以專注某一領域,通過基礎性ZL技術的研發和許可打造實驗室品牌。
4. 各地的科技園或孵化器也給ZL的實施帶來了便利。目前已經誕生一批借助ZL技術創業的生物制藥公司。
科研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ZL轉化應用途徑和策略。對于目前制約ZL轉化的ZL權屬、激勵機制等問題,筆者認為已經有很多討論,相信在不遙遠的將來問題會得到解決。
頂尖的科研機構匯聚了國家的最優資源,在生物制藥的基礎性ZL的申請、布局和轉化方面,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行動上,應該走在前面,成為中國生物制藥高端研發ZL破局的尖兵。
利用質譜法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對于新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發現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測定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CCS)已被證明能夠多角度提升對小分子的注釋和鑒定準確性......
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定于2023年11月28-30日在浙江杭州召開,主題為“分析儀器創新進展、挑戰及對策”,將邀請科技管理人員、院士、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參會并作學術報......
11月24日下午,閔行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在閔行區大零號灣科創大廈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的核心內容是,核糖核酸功能與應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將落戶在......
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4年度海南省科研機構引進和培育項目擬立項項目和經費安排的公示各有關單位:根據《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申報2023年度海南省科研機構引進和培育項目的通知》(瓊科函〔2022〕34......
11月18日,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第十六屆頒獎典禮在江南大學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納斯教授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以表彰其在“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控子”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對開辟治療癌癥新途徑具有......
11月16日,蘇州市市委書記劉小濤會見了丹納赫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陽一行。作為世界500強,丹納赫集團在醫學診斷、生命科學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深耕蘇州近20年。其中,2021年在蘇州工業園......
實驗室自動化和創新領域的全球引領者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與單細胞和空間生物學領域的引領者10xGenomics,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TXG)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擴展單細胞檢測工作流程的自動......
經過十年深耕,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嵌入影像學、信息學、生命科學等各個應用場景,為醫療流程降本增效,甚至顛覆傳統范式。然而,由于缺乏統籌的人工智能廠商,醫院內的人工智能應用往往分散、間斷,無法......
——第三屆尿液生物標志物學術研討會(Urimarker2023)順利召開11月4日-11月5日,第三屆尿液生物標志物學術研討會(Urimarker2023)于北京師范大學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采用線上線......
近日,Revvity公布了其第三季度財務業績報告。報告中顯示本季度調整后收入為6.7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7.12億美元相比有所下降。按報告分部劃分的第三季度財務概況生命科學2023年第三季度收入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