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在本報發表文章《引狼入室還是自主創新——對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的冷思考》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議。隨后,他在科學網博客發表了《對二代測序產品獲批事件的不同觀點》。對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提出質疑使得任魯風成為輿論的焦點,也招來業內諸多專家與其“辯論”。在這場關于基因測序的“口水戰”中,各方的關注點究竟在哪里?本報記者為此采訪了相關業內專家,一探在各種質疑與爭辯背后,他們如何看待國內基因測序市場、技術現狀以及如何才能促進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依然在等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對政務公開請求的答復。
7月10日,就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事件任魯風接受了本報采訪,對二代測序產品獲批提出質疑。3天后,任魯風以公民身份正式向CFDA提出政務公開申請,要求公開二代測序產品獲批的4項醫療器械產品注冊工作的相關資料。
至8月4日記者截稿時,任魯風依然未收到CFDA的答復,但由此事引發的討論仍在持續發酵,也在業內形成了一場關于基因測序的大辯論。在爭議的基礎之上,參與討論的專家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為了提高我國基因測序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促進我國基因測序行業的規范有序發展。
引進吸收能否帶來自主創新
國內外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主要基于三種平臺:Complete Genomics(CG)、Illumina公司的HiSeq2000/2500與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
在基因測序技術服務市場,由于受限于核心能力不足,國內測序服務公司基本上都是采用購買國外儀器、試劑,開展國內外客戶的技術合作及服務合作的模式。
其中,華大基因(以下稱“華大”)在2013年完成了對CG的全額收購。今年5月,Life Technologies公司大中華區臨床事業部銷售總監柴映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公司與達安基因合資的立菲達安公司在合作開發一代測序試劑盒。北京貝瑞和康公司則與Illumina公司“牽手”。
據業內人士分析,不想被基因測序產業上游設備和試劑供貨商限制,唯一的出路就是擁有自主可控的硬件平臺。國際基因測序主要平臺設備提供商意識到上述目的后,隨即“攜手”中國基因測序服務公司,在中國市場展開廝殺。
華大相關負責人日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華大收購CG是一次重要的戰略布局。
雖然對華大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提出諸多質疑,但任魯風也盛贊了這一戰略:“華大當初收購CG之舉,實在是完美的布局。”
他認為,當一個企業既能占據市場份額,又能在技術能力上從頭到尾實現自主的解決方案,就能真正實現創新的持續性發展,以自主技術帶動市場,以市場回饋技術創新。
不過,任魯風對國內大型基因測序服務企業與國外開展各種形式的“引進吸收”能否轉變成“自主創新”表示擔憂。
“創新的判別標準是在現有的技術、產品基礎上,形成了對技術應用、性能指標等關鍵因素具有明確先進性的改造、升級或優化。CG無疑可以歸為引進吸收,而就 Ion Proton和NextSeqCN而言,這不叫創新,這叫貼牌。老外不會傻到把核心技術都拱手相送,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引進吸收的是啥?”任魯風質疑道。
他進一步指出,國外廠商顯然不會僅滿足于合作方的應用消耗,其更希望通過“國產化”打開國內相關應用領域的準入門檻,讓更多的受限機構購買其產品。
美國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員韓健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韓健認為,擔心是有根據的,但也應該給企業機會和時間來證明自主創新的能力。
“引進技術不是外國人設的什么計策,也不是中國人進了人家的圈套。引進技術,即使有錯,也不是華大的錯,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創新開發的能力。”韓健指出。
基因測序儀到底要不要做
在目前的爭論中,核心的焦點在于國內基因測序儀自主創新的能力以及是否應該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
目前國內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做測序技術研發的機構包括深圳華因康、南京普東興、中科紫鑫、山東威高、華大基因等。
目前,華因康已經研發出測序儀樣機并向CFDA申請注冊;前身為無錫艾吉因的南京普東興、山東威高集團與北京大學謝曉亮項目組也有了基因測序儀樣機,正在優化測試;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與中科紫鑫公司運用聚合酶結合焦磷酸發光技術的公眾測試樣機正在生產加工。而據華大方面稱,收購CG后其測序設備已量產。
但是,部分業內人士對國產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還是有諸多質疑。科學網博主朱良認為:“如果一味地等待國產機器出來再大規模上臨床,那時各個國外大鱷以‘科研’為名所攫取的我國基因數據又會有多少了呢?”
博主“高山”留言:“我們在測序儀上還是不要弄了,最多收縮到單分子測序,更多精力放到建庫、試劑和數據分析上,這樣更現實一點。”
任魯風則不這么認為。他強調:“中國的確在很多方面比較落后,但放任自流只能是越來越落后,如果我們不做測序儀,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就會削尖腦袋找國內的買辦來搶市場。”
“優先解決試劑也是合理的,終歸可以積累相當多的經驗教訓,有了積累才能轉化成突破。還是我們的基礎太單薄,現在有了一定的創新和積淀,所以我們希望能促成中國這個產業的發展。”任魯風說。
韓健則認為,不論是在基因測序市場上“割據一方”的大企業,還是正在尋求突破和前進的中小企業,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如果別人在技術平臺上領先,我們就應該努力在測序內容上尋找突破;如果別人在核心的核酸測序技術上領先,我們就應該在配套技術上設法突破,如標本處理、建測序庫、生物信息、臨床應用等;如果別人在測序診斷方面領先,我們就應該試圖在利用測序研究新藥,或者更合理地使用老藥上下功夫。”韓健說。
引進吸收能否帶來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做與不做?基因測序企業應該做什么?這些疑問是這場關于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爭論的核心。
正如任魯風所擔心的,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是否規范關系到未來中國基因測序行業的有序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關于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之爭源于資本較量的猜想也在業內流傳。
記者就業內人士表示的各種質疑采訪華大相關負責人時,對方表示,華大獲批的產品已經經過了CFDA相關的審批過程,并且,雖然華大率先獲得審批,但是實際上對整個行業也是利好,相信以后也會有其他技術平臺獲批,并表示“華大也可能在近日發布獲批產品的各項技術指標”。
韓健則提出:“CFDA不應該在技術層面袒護某個技術平臺,因為他們要保護的不是某個公司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切身利益,產品的安全性、準確性、可重復性、穩定性等等都需要綜合考慮,對病人最有益的技術和產品就應該得到準入。”
——國產儀器開發與創新系列主題沙龍醫用檢測與診斷儀器專場9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協創業服務中心、北京科技創新促進中心指導,金隅智造工場、首都創新大聯盟主辦,中科智匯工場、徐州淮海生命科學產業技術研究......
“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力量。”9月10日,習近平主席向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致賀信,在會場內外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闡明了當前科技創新之于人類和平和發......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勝利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學習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
2023年8月8日,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ElementAVITI?系統(一款顛覆基因組學行業的創新DNA測序平臺)的開發商ElementBiosciences,Inc.宣布擴大與安捷倫科技公司的商業合......
8月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翟巍巍/馬亮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SONARenablescelltypedeconvolutionwithspa......
8月2日,真邁生物宣布完成近4億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內第三方醫檢行業領導者金域醫學以及國有投資機構國鑫投資等機構共同領投,深高新投、國創致遠、常州霜葉創投、財鑫資本跟投。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加......
7月26日,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杭州開幕,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成果集中展出。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下一步,工......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綠色消費持續擴大,......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在磁場下的共振現象,隔著皮膚對病灶進行“攝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