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三地發展很不平衡,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已成為制約京津冀區域發展的瓶頸。在中央的協調下,京津冀一體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法治一體化模式的指引下,有關規劃正在制定,亟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區域治理法制、體制和機制。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有效的區域環境共治,關系京津冀環保一體化的成敗,為此建議盡快制定《京津冀地區環境保護條例》,設立“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共治對接平臺,共同推進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有序進行。
一、制定《京津冀地區環境保護條例》,為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提供法制保障
為使京津冀環保一體化井然有序地運轉起來,有必要制定我國首個《京津冀地區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一,條例的起草由環境保護部會同三地政府共同開展,成熟后報國務院審議發布。第二,條例的結構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基本政策、管理體制、生態建設、信息監測與共享、統一應急、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第三,條例的內容應與國家和有關部委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等相互銜接和支撐,有關部門和三地政府可聯合發布實施該《條例》的辦法,如《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辦法》、《京津冀流域污染聯動防治辦法》、《京津冀地區土壤污染防治辦法》等。其中《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辦法》應與已經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進行銜接;《京津冀流域污染聯動防治辦法》的制定須結合即將全面實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京津冀地區土壤污染防治辦法》應考慮融合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
二、設立“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為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提供法治體制保障
目前,國家層面已設置“京津冀協調發展領導小組”,按照邏輯,其下應設立“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和流域的環境治理工作,具體包括區域與流域的規劃制定、環境監測和預警應急等。在三個地區的環境共治推進工作中,根據當前任務的輕重緩急,可優先開展京津冀環保一體化工作,“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可靈活下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組等。在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推進過程中,大氣污染防治小組既需要和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互有銜接,又同時必須與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建立互通。目前,北京市環保局已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其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的委托,承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等的具體聯絡協調工作。擬設立的“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下大氣污染防治小組可與已成立的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相互對接霧霾聯防聯控工作,這種對接可作為先行示范,為“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與天津、河北的后續對接提供重要借鑒,也為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和流域的環境保護、協調和監督工作提供共治經驗。
三、建立區域環境共治對接平臺,為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提供法治機制保障
在政府主導的架構下,建立由國家部委、三地政府、相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有序參與的京津冀環保一體化共治對接平臺。平臺由“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主管,通過《條例》約定其工作機制,包括:“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和“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機制。可在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建設“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板塊,其下開設共治對接平臺子版塊作為載體。
(一)建立“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的協調法治機制。在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推進工作中,可率先嘗試“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其經驗可為長三角、珠三角的環保共治提供示范和參考。第一,會議形式可采用“輪值”模式,在三地輪流舉辦。第二,會議內容可根據民眾關心的焦點問題優先設置。例如定期召開霧霾治理聯防聯控工作會議,通報我國重點區域和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公布階段性治理成果,交流三地治霾策略。第三,參會成員應包括各類機構代表。三地的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聽取民聲,發揮民長。第四,會議形式力求豐富多樣。會議環節可包括代表宣講+互動討論+實地考察+后期反饋等。“代表宣講”一般是參會代表在會場內作會議報告,融合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手段進行全方位展現。“互動討論”可采取頭腦風暴模式,鼓勵代表積極發言。“實地考察”是力求讓參會代表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可針對污染河段進行場地踏勘,到“三高”企業了解節能減排工藝流程等。“后期反饋”是對參會代表進行會后跟蹤回訪,收集意見及建議,及時反饋到“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進行匯總提煉,作為下次擬定會議議程的重要參考。四個環節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使“環境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機制真正發揮綜合統籌的作用。
(二)建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法治機制。建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機制,其成員應包括利益相關方代表,如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官員、企業職工、N G O組織成員、社區居民等。基于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還不健全的現狀,可以考慮讓政府發起,各類機構在不同領域,從不同程度逐步參與到京津冀環境保護共治工作中來。如企業對環保產業及綠色投資的管理決策、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化的轉變、召集代表參會表達意見及共同監督政策制定過程等。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積極互動,有利于克服單一部門權力擴張、視野狹窄的弊端,有利于統籌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平衡,最大限度地發揮監督、制約及共贏的力量。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無錫)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無錫高科物聯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究,國家環......
據公開獲悉,日前遼寧省沈陽市和江蘇省宿遷市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對應通報了八家涉氣企業違法違規典型案例,《通報》逐一分析了案情簡介、查處情況、案例啟示。01遼寧沈陽案例一:晟興(沈陽)包裝有限公司未按照規定......
日前,京津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京津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準確把我檢驗檢測機構資質準入范圍、簡化檢驗檢測機構變更辦理程序、深化檢驗......
針對京津冀等地及東北地區嚴重暴雨洪澇災害,8月6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再次緊急預撥3.5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京津冀等地及黑龍江、吉林7省(市)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由地方統籌用于排危除險、應急搶......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1.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京津冀地區做好防汛救災工作針對近期京津冀地區暴雨洪澇災害,8月1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1.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三省(市)......
京津冀三地將共同加強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構筑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相關負責人近日介紹,三地將聚焦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世......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介紹,我國將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確定50個考核水體,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2025年將開展第一次考核。在生態環境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友賓介紹,......
為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國擬將8月15日確定為全國生態日。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與我們傳統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相比,VOCs治理有它的特點,當前的工作基礎依然薄弱,已經成為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時任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張大偉在2022年11月提出如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