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治療“埃博拉”可嘗試抗毒血清療法
截至8月12日,死亡率高達50%~90%的埃博拉病毒已導致非洲國家逾千人死亡。由于當前尚未找到病毒確切來源,也未研制出預防疫苗和治療藥物,給世界各國防控埃博拉疫情帶來極大難度。
面對突如其來的埃博拉病毒,解放軍第302醫院傳染病專家介紹了埃博拉病毒的真實面目,并且指出抗毒血清療法可能對治療埃博拉病毒出血熱有效。
面對“超級病毒”埃博拉肆意吞噬人類生命的現實,解放軍第302醫院專家組組長陳菊梅介紹,埃博拉病毒雖然兇狠,但逃不出傳染病病毒發展的一般規律。它和麻疹、白喉等眾多傳染病家族成員一樣,入侵人體后,先霸占淋巴細胞,再攻占肝、脾兩大臟器,最終徹底破壞各個臟器功能,摧毀免疫系統。
陳菊梅指出,抗毒血清療法是一種被動免疫療法。其原理是將恢復期患者或動物已被免疫的抗毒血清注射到相應疾病的患者身上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該療法最早應用于1890年,當時德國軍醫貝林首次用羊的康復血清成功治愈了一名生命垂危的白喉患兒,為人類征服白喉傳染病邁出了重要一步。貝林也因此獲得了19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3年因救治北京市首批輸入SARS患者,302醫院原專家組成員姜素椿不幸被SARS病毒感染,注射康復患者血清20天后,他的身體恢復健康。
作為抗毒血清療法的實踐者,姜素椿說:“傳染病恢復期患者體內消滅病毒的同時,免疫系統會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不僅能產生抗體,還能生成一部分記憶細胞。它們會隨著人體內環境的體液循環到達血液,存在于血清中,這種血清就是‘抗毒血清’。將其打入同病種傳染病患者體內后,抗毒血清能發揮‘雷達’的作用,識別病毒并不斷分裂,隨后產生大量抗體,最終徹底消滅病毒。”
陳菊梅、姜素椿都建議:由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熱患者治愈率非常低,所以醫務人員可以從感染埃博拉病毒并且康復的馬、羊等動物身上提取康復血清,輸注入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體內,可能對治療埃博拉出血熱有一定效果。但治療時必須計算好靜脈注射用量,要做過敏試驗,并且警惕有血清病發生。
鑒于目前埃博拉出血熱尚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專家建議,隔離控制傳染源和加強個人防護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的關鍵措施。只要控制疫情到位,埃博拉病毒并非不可防、不可控。
軍隊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制專家咨詢小組成員、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敏指出,埃博拉出血熱臨床早期癥狀無特殊性,應注意與其他病毒性出血熱如拉沙熱、黃熱病、馬爾堡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等相鑒別。目前,對埃博拉出血熱尚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
“當病人出現脫水時,需要利用含有電解質的液體實施靜脈輸液或口服補液。重癥病人需要獲得重癥支持治療。為便于控制病毒傳播,懷疑或者確認患有該病的病人應當與其他病人隔離開來,并由采取了感染控制嚴格防護措施的衛生工作者對其施治。”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與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強說。
此外,從非洲回來的人員要進行嚴格檢疫,有過疾病接觸史的人員要實施隔離觀察,以控制傳染源。醫學觀察期間一旦出現發熱、乏力、咽痛等臨床癥狀時,要立即進行隔離,并采集標本進行檢測。
當然,各級醫療機構要提前進行培訓,做好防護演練。醫護人員充分了解疾病的相關信息,遇到可疑病例要高度防護,尤其是收治疑似病例的,更要嚴格做好防護,包括病房的設施、醫療條件、個人防護等。
同時,專家還提醒,民眾也要提高對埃博拉病毒的認識,當前無特殊情況盡量不要去疫區活動,如果必須前往,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不接觸病人,重要的是要減少與高危動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觸,包括不要拾取在森林中發現的死亡動物,也不要處理動物生肉。
據了解,埃博拉病毒在常溫下較穩定,對熱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滅活,60℃30分鐘方能破壞其感染性;紫外線照射2分鐘可使之完全滅活。對化學藥品敏感,乙醚、去氧膽酸鈉、β-丙內酯、福爾馬林、次氯酸鈉等消毒劑可以完全滅活病毒感染性;鈷60照射、γ射線也可使之滅活。
專家建議,盡管埃博拉病毒目前在我國尚無確診病例,但作為一種流行性出血熱,仍應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建議國家增加對出血熱和出血性疾病的科研立項,加緊研制預防性疫苗。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被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由此得名。
埃博拉病潛伏期為2~21天,一般為5~12天,潛伏期的傳染風險小。一旦發病,發展十分迅速,患者會出現高熱、畏寒、極度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結膜充血及相對緩脈。隨后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現。重癥患者可出現神志改變,如嗜睡、譫妄等癥狀。
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可以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維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據統計,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萬至100萬個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噴出的一點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此外,雖然尚未證實有通過性傳播和空氣傳播的病例發生,但有一定可能性,應予以警惕,做好防護。此外,埃博拉病毒還可以通過皮膚、呼吸道或結膜等感染,也可通過氣溶膠和性接觸傳播。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重要人獸共患病與烈性外來病創新團隊在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細胞機制及其抗病毒藥物發現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土貝母苷這一植物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和泛絲狀病毒復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與國外高校合作,闡明了內質網分子伴侶通過內質網膜上的E3泛素連接酶RNF185調控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的新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
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博士高亞、教授田金徽和青年研究員葛龍牽頭,與來自12個國家的30名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采用網狀Meta分析方法,對埃博拉病毒病治療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循證研究。研究成果《特定藥物治......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負責病毒基因組復制過程,且具有較高保守性,是研發廣譜性藥物的重要靶標。由于分子量大、不穩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維結構的解析是世界......
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矢量”中心葉卡捷琳堡病毒感染研究所所長、生物學博士亞歷山大·謝苗諾夫表示,由于基因結構不同,新冠病毒無法與埃博拉病毒結合,但人類卻可以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這種結果......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頑固的、難以治療的、致命的腦瘤。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最不可能的盟友--埃博拉病毒的一部分--來治療這種癌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可能對治療最致......
美國強生公司是第一批宣布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企業之一,并且曾經成功研發并量產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如今,它正與眾多機構擴大合作加速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的研發。據悉,近日強生公司已與美國......
摘要:近日,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論文,首次證實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為埃及果蝠,馬爾堡病毒為埃博拉病毒的近親,病死率可高達90%。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
RidgebackBiotherapeutics是一家專注于罕見病和傳染病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評估單抗藥物mAb114治療埃博拉(Ebola)感染的臨床研究PamojaTulindeMai......
由于西非缺乏基礎設施,埃博拉疫情暴發時,醫生顯得“束手無策”,一間車載實驗室由此誕生了。圖片來源:M.ENSERINK_SCIENCE對身處埃博拉疫區的醫生來說,一間帶輪子的實驗室意味著什么?近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