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阿爾茨海默病這一重大腦疾病的研究、盡早發現有效防治手段,許多發達國家都出臺了阿爾茨海默病國家研究計劃或法案。
“必須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戰略和思路作出較大調整,加速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和解決方案的建立。”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89期沙龍——“基于創新理論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治新靶標研究”的主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現狀、問題與防治戰略等達成“上海共識”,并呼吁要著力消除不利于阿爾茨海默癥研究的眾多因素,盡早建立符合中國國情且科學、易行、統一的診斷標準,并規范診斷流程。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癡呆,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占全部老年期癡呆65%以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鐘春玖介紹,作為一種與年齡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病程呈慢性進行性,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及語言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社交、職業與生活能力。
7月15日,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年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去年全球老年癡呆癥患者有4400萬。預計到2050年,患者數量將增長3倍。目前,我國約有8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且以每年約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在遞增。“該病不僅嚴重損害患者個人健康和尊嚴,而且顯著影響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裴鋼說。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是筆不菲的費用。據統計,全球2010年在癡呆癥上的社會成本高達6040億美元,約占當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
“我國在這一塊的花費不比別的國家少。”裴鋼說,我國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內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性。
迄今為止,全球尚缺乏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理想生物學標志物和有效預防、延緩該病進展的手段。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必須要受到重視。”裴鋼說,國內阿爾茨海默病各方面診斷還不到位,還有“很多人尚未診斷”。
然而,既有藥物的療效不太理想,尤其是在延緩病情發展速度上面。
“我們在試驗中發現,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可能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生弟說,非藥物治療的加入,對延緩病情進展表現出效果,可以將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納入考慮。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王建枝也表示,他們曾在實驗室對動物做過類似試驗,效果很明顯。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進也有一個想法,他希望設計一種程序或者游戲給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對其認知能力和記憶能力進行簡單的測試,一方面收集數據,一方面對大腦起到一定的積極刺激作用。
“不過,不同患者的起點不同。”徐進說,“所以應該在設計上考慮這一點。”
裴鋼也同意這種想法,他認為,一套長期的完整有效的干預學習辦法,有可能起到效用。
盡管近年來我國在應對該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社會老齡化的速度以及需求相比,仍差距甚遠。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出臺了阿爾茨海默病國家研究計劃或法案,但在這方面,中國尚且缺乏完整的應對體系。
裴鋼告訴記者,社會各階層和廣大民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還十分有限,這也阻礙了國內對病情的研究和早期診治的開展。
對此,專家們表示,必須對現行的研究戰略和思路作較大的調整,著力消除不利于研究的眾多因素,加速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國的研究和解決方案的建立。
“國內亟待成立國家級別的研究學術團體和基金會。”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曉民說,可以以此統籌全國的力量、推動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并定期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決策研究和咨詢報告。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李曉江則認為,要建立更加接近人類病理生理特點的動物和細胞模型,加大多模式多靶標防治病情的研究力度。“目前采取的小動物試驗模式和大動物的疾病模式有很大的差別,要建立一種新的阿爾茨海默病模式,然后從另外一個角度探索疾病發病原理以及診療方法。”
近期,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科研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研究者們分析了來自437名老人的165萬個腦細胞,建立了前額葉皮層的衰老細胞圖譜,尋找到了兩個關鍵的小膠質細胞亞群。其一......
9月11日在長沙舉行的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新聞通氣會透露,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有幾個變化,其中之一是首次在交叉學科中單列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題。通氣會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科研團隊,研究明確了不同地質背景下植被生長的降水敏感性閾值,相關成果9月4日在線發表于JournalofHydrology上。中國......
鐵是動物生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營養素,參與氧氣運輸和能量代謝。斷奶仔豬因其快速生長和有限的鐵儲存,特別容易出現鐵缺乏問題。但鐵缺乏較隱蔽,早期缺鐵在生產實際中很難被發現,國內外也鮮有鐵缺乏早期階段特征相......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西南大學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研究中揭示了其延緩衰老和延長壽命的機制。日前,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在線發......
中新社香港8月27日電(記者韓星童)香港大學(港大)27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侵入式巖漿產物在嫦娥六號著陸區分布廣泛,有助科學家將來認識月球背面其他區域。早前,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完......
西南喀斯特區頻發的極端降雨、獨特的水文地質結構、淺薄且分布不連續的土壤、復雜的地貌類型以及高異質性景觀與流域徑流和產沙密切相關。但這些影響因素耦合疊加在一起,導致采用傳統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研......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團隊利用機械合金化方法系統探索了玻璃形成能力與力致非晶能力的關系,研究揭示了非晶形成條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材料雜志》(ActaMaterialia)。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