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已經對來自西非病人的99個埃博拉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西非是有記錄以來發生最大規模埃博拉病毒感染暴發的地方。他們的結果對埃博拉病毒(EBOV)在2014年暴發時是如何及何時進入人群的提供了見解,它們可能會指導控制埃博拉病毒的傳播及了解治療標靶的方法。過去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暴發局限于中部非洲,但2014年的暴發則是從西非國家幾內亞開始的,并接著蔓延至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與所有其他埃博拉病毒的暴發一樣,有關的病毒株帶有獨特的基因變異。為了對它們進行描述,Stephen Gire等人應用深度測序技術對來自塞拉利昂某醫院的78名患者的99個埃博拉病毒基因組進行了評估。通過將2014年EBOV的測序數據與早些時候的埃博拉病毒暴發的20個基因組進行比較,Gire等人確定,今年的暴發可能是在過去的10年內從中部非洲傳播而來的。研究人員說,與過去的暴發——在這些暴發中,對如感染的狐蝠等病毒儲庫的持續接觸促成了暴發的發展——相比,此次的病毒暴發始于某單一人儲庫的交換。它接著通過持續的人與人的相互交往而傳播,它可能是通過將來自幾內亞的兩個埃博拉病毒世系引入塞拉利昂而傳播到那里的。(Gire等指向在幾內亞的一個與埃博拉病毒有接觸的治療師的葬禮可能是這些病毒世系傳播的源頭。)考慮到目前疫情中的高死亡率,像那些在此獲得的埃博拉病毒樣本的演化是有限的。這些樣本對了解獨特的病毒突變是如何能夠影響2014年暴發的嚴重性提供了一個起點。這些結果還表明,在疾病流行期間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快速測序如何能對疾病監控及指導有關治療標靶的研究提供見解。盡管知道這些病毒序列沒有即刻的治療上的意義,但這一資訊對那些正在努力了解該疾病的科學家們是至關重要的。
應用一個來自古代和現代人的數據組合,研究人員提供了有關北美洲北極地區——這是美洲最后一個有人定居的地方——人口歷史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畫面之一。迄今為止,人們在這一條件嚴酷且寒冷區域中的早期定居的情況一直難以得到澄清,研究人員對誰首先在那里居住、那里的不同文化之間有何關系等等都有爭議。基于來自考古研究的見解,他們認為那里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在6000年前跨越白令海峽從西伯利亞來到這里的。北極居民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遷徙:古愛斯基摩人——他們先出現在北極并展現出多種考古文化以及新愛斯基摩人——幾乎是在4000年后在北極出現的。直到最近之前,有關文化是如何在這兩群人間轉移的問題只能通過比較人工制品的風格得到解決,但現在Maanasa Raghavan等人報告的基因數據能更好地闡明這個地區的人群歷史。研究人員收集了保存下來的來自北極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的超過150個古代人的骨頭、牙齒及毛發樣品并分析了他們的線粒體DNA(這是研究相互關系的一種好工具)。為了在這些古人與現代人群之間進行比較,研究人員還對來自該地區的7位健在個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與先前研究相反,他們的分析提示,古愛斯基摩人到達北美與產生土著美洲人與因紐特人的遷徙事件是分開的。此外,雖然先前的研究無法解決不同的古愛斯基摩人群是否有相同的祖先人群,但Raghavan等人的發現表明,他們確實共有某共同的西伯利亞祖先。研究人員顯示了在古愛斯基摩人與新愛斯基摩圖勒文化之間有基因流動的證據,盡管它可能發生在西伯利亞的這兩群人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中,而不是發生在北極,而在北極這兩群人大體是分開的。通過這項研究,科學界會對人們是如何在北極定居的獲得一個更清晰的畫面,其中包括對基因與文化之間復雜互動的了解。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有關地球與昴宿星團距離的辯論可能終于能結束了;昴宿星團是最接近地球的星團之一。知道與某顆恒星的距離可幫助科學家們確定其數個物理屬性。盡管昴宿星團因為各種原因而對天文學家十分重要,包括它被用作對恒星演化模型的測試——但在此之前,科學家們還沒有確定對其的距離測量。盡管這一距離已經被測量了許多次,但測量結果的差異高達10%。鑒于一直存在的分歧,Carl Melis及其同事謀求用一種新方法來測量這一距離,一種可對迄今所用的距離測量提供獨立意見的方法。他們的方法利用的是射電天體測量,這是一種可通過參考太空中某一基本靜止物體——在這一案例中則是一顆非常遙遠且明亮的類星體——而提供絕對距離的技術。他們所得出的距離為136秒差距,這與許多先前的測定十分吻合,但它與著名的依巴谷距離測定不相容,后者是由在1989年發射的歐洲航天局衛星所作的測量。由于依巴谷測定自它首次提出以來一直存在爭議,然而,許多昴宿星團觀測一直是用非依巴谷距離進行解讀的(即用與最近測量接近的距離值)。Melis等人的工作提示,這些分析可能是有效的,而用依巴谷距離——短了10%——所作的研究可能需要進行更新。一則《視角》文章提供了更多的見解,它解釋了弄清楚依巴谷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能影響蓋亞衛星使命;蓋亞衛星是最近發射的,旨在繪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板塊,它所用的方法類似于那些依巴谷所用的方法。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05年以來,全世界發生中風的幾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每年有多達1200萬"新"中風患者。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全球大約四分......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能減緩細胞衰老過程的方法,使用一個振蕩的基因"時鐘"。在測試中,發現酵母細胞的壽命明顯長于那些沒有的細胞。我們都害怕的熟悉的衰老癥狀從......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基因。重要的是,對該基因的修改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水平,為焦慮癥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藥物目標。這一發現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下一代測序方法,可以檢測單個DNA分子內的基因突變。“這種方法的美妙之處在于它不是對測序方式的徹底改革,”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格斯特納......
撰文|王聰編輯|王多魚排版|水成文盡管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在基因敲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深刻改變了基因編輯領域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模式。但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常是以破壞D......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
2023年4月28日,中國上海——今天,全球基因測序和芯片技術的領導者因美納于天津、深圳、上海三地同步舉行NovaSeq?XPlus“點亮”儀式,宣告首批在華交付NovaSeq?XPlus高通量測序平......
2023年4月27日,華大智造宣布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落地南澳基因組學中心(SAGC),該中心將基于DNBSEQ-T7測序平臺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助力全面推動澳大利亞基因組學研究發展和成......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
從兩克重的大黃蜂蝙蝠(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到重達數噸的鯨魚,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6000多種哺乳動物差異很大。在過去的1億年里,它們幾乎適應了地球上的每一個環境。現在,“人畜共患病項目”已對現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