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河北省舉行第二批黨的教育實踐活動修復生態環境惠民實事新聞發布會。作為“六件惠民實事”之一,截至目前,全省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進展順利,全省生態漸入全面恢復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會上,河北省發改委、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國土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分別進行了新聞發布。
“河北省環繞京津,承擔著保障京津冀生態安全的重任。”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巡視員于明介紹,河北省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加大,處于超負荷狀態;特別是國家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更好地推進河北省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規劃》以實施山、水、林、草、田、湖、海等七個生態系統重點工程為抓手,通過修山、治污、增綠、固沙、節水、擴濕等措施,將有效恢復和提升河北省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進一步夯實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為打造綠色河北、建設京津冀生態涵養保護支撐區打牢基礎。
于明表示,《規劃》以2017年和2020年為主要時間節點,分別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規劃目標,重要事項展望到2030年。為確保《規劃》落地,省政府又研究提出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2014-2017年要著力抓好的六類、22項重點工程和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3項重點工作。
為加快推進生態修復步伐,本著突出重點、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盡快啟動的思路,河北省提出了今年要著力抓好的15項重點工程和四項重點工作。目前,這15項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全面鋪開,全省生態修復邁出了新步伐。
河北省環境保護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楊智明介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省環保廳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期盼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為民之重,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群眾對環保工作滿意度為落腳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落實整改措施,推進各項環保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1至8月份,全省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9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105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0.5%。其他污染物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分別下降了9.3%、26.3%、22.2%、12%和2.1%。全省11個設區市達標天數平均為93天,與去年同期相比,達標天數增加了8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數減少了8天。省會石家莊前8個月,城市空氣質量一級優天數達到5天,二級良63天,優良率28%。截至8月底,今年的好天數已是去年全年好天數的1.5倍。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水減排項目834個,大氣減排項目564個,分別占年度計劃總數的34.3%和70%。特別是鋼鐵水泥電力玻璃四大行業攻堅行動進展順利。河北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削減比例分別為2.66%、3.41%、7.14%和7.03%,超過了年度削減2%、3%、3%和6%的目標進度。
此外,河北省還把嚴查環境違法行為,作為維護環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實現網格化管理、立體化監測、用好環評控制閘、強化執法殺手锏四種環境監管手段全覆蓋。今年河北省全面實行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環境監管,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環境監管模式;全省分兩批建設了143個縣(市、區)空氣自動監測站,率先在全國成為全省域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全覆蓋的省份;將70%的環評審批權力下放市縣,提速提效,有力推進了重點項目建設;省環保廳聯合省公安廳開展了“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和零點行動,共立案偵辦環境污染刑事案件1434起,破獲110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94人,查處治安案件1793起,處理違法人員2276人;檢查排污企業31869家(次),發現環境違法企業2329家,取締1304家,責令整改796家,行政處罰364家。
河北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7,由于水資源匱乏,不得不長期大量超采地下水。省水利廳副巡視員張寶全介紹,國家將河北省列為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省委、省政府把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三件大事之一。今年以來,我省在衡水、滄州、邢臺、邯鄲先期開展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工作。
為了治理地下水超采,河北省編制完成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方案》。《試點方案》提出以地下水超采嚴重的黑龍港流域包括衡水、滄州、邢臺、邯鄲四市的49個縣(市、區)為治理范圍,以調整種植結構、加強水利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嚴格管理地下水等為主要措施,到2020年試點區壓減地下水超采量27億立方米,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冀棗衡等三大深層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明顯回升。試點區今年共投入74.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63億元。
為破解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惡化、水環境污染等日益凸顯的諸多問題,張寶全說,根據“三網協同”(供水網、生態網、信息管理網)的現代治水理念,河北省提出了“三縱七橫、功能協同”的現代水網布局(三縱:南水北調中線、引黃入冀補淀和南水北調東線;七橫:漳衛河、子牙河、黑龍港、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灤河等七個具有較強水資源配置能力的天然河系,以及河系內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其他區域內引水工程和蓄水工程等),明確了2020年以前重點實施的工程項目和投資規模,力爭建成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多元互補、豐枯調劑、蓄排結合、調控自如的現代水網體系。
在水生態治理方面,張寶全表示,河北省積極推進城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重點河湖濕地修復治理等。近年來,河北省共治理小流域1420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萬平方公里,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17萬平方公里,爭取到2020年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萬平方公里,全面增強京津冀山丘區涵養水源能力。
“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河北省大力推進社會公眾關心關注的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馮建雄介紹,為落實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礦山環境治理,省政府開展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治理攻堅行動”,重點對鐵路、高速公路、城鎮周邊和其它環境敏感地帶的632個露天礦山進行整治。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力爭5年內在最大限度減少新的礦山環境問題的同時,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實現全省礦山環境的全面改善。
馮建雄說,各市在省632個礦山環境治理攻堅行動任務的基礎上,自我加壓,參照省攻堅行動要求又自主確定礦山687個。截至目前,已關閉露天礦山500多個、停產整治礦山600多個。全省共籌集資金8.1億元,已完成或正在治理礦山180多個,治理面積達1.3萬多畝。
下一步,河北省將制定生產礦山整治和責任人滅失礦山治理等系列技術、管理要求,規范礦山環境整治工作,制定出臺《礦山環境保證金返還管理辦法》,加速保證金返還,發揮保證金應有的作用,督導生產礦山主動治理礦山環境,實現“邊開采邊治理”。同時,省直有關部門將組成督導組,采取明查暗訪、隨機抽查等多種方式,深入市、縣進行督導檢查,定期通報各地工作進展情況。
河北省農業廳巡視員張文軍介紹,今年國務院決定在河北省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農業部門重點負責“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推行農藝節水技術”項目實施。
張文軍說,河北省今年在衡水、滄州、邢臺、邯鄲4個設區市的51個試點縣(市、區、場),組織實施調整種植模式、推廣冬小麥春灌節水穩產配套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共4個項目,實施面積457萬畝,財政投資12.6億元,實現地下水壓采3.59億立方。
目前,衡水等4個設區市農業局會同財政、水利等有關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已經基本完成了對縣級農業項目實施方案的審核審批工作,項目區各縣已將任務目標分解到了鄉(鎮)、村,劃定了實施區域,落實到了農戶或經營主體,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總體看,地下水壓采試點農業項目實施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河北林業擔負著造林綠化、維護京津冀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中肩負著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重大政治責任。
截至2013年底,全省規劃林地面積11085萬畝,全省森林面積7883萬畝,森林覆蓋率28%,森林蓄積量1.3億立方米。全省現有國有林場141個,劃定國家級公益林2586萬畝,省級公益林50萬畝;建設省級以上林業自然保護區34處,森林公園100處,濕地公園27處。全省果樹種植面積2583萬畝,果品總產量135億公斤。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230億元,已發展為集造林綠化、果品生產、森林資源管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管理、花卉苗木、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為一體的綜合行業。
河北省林業廳副廳長劉鳳庭介紹,河北省自2014年起每年要完成造林綠化420萬畝,森林覆蓋率增長1個百分點。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積增加到98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總蓄積量達到1.7億立方米,重點區域森林生態功能得到修復,森林生態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鄉綠化美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實現綠色河北建設目標。
劉鳳庭表示,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下一步,河北省將進一步加大造林綠化力度,著力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加快果品產業強省建設步伐;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林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和監督檢查力度等。
4月29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持的“陸海水域有害藻華與病原生物高效綠色防控的新技術裝備與工程應用”項目鑒定會、天津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院主辦的“天津市陸海水域污染防控與碳匯重點實驗室”戰略研討會在天津大......
4月25日至27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新品種培育與現代牧場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牛羊營養代謝平衡與甲烷減排技術”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召開。會議現場......
從2024年5月1日開始,這6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開始實施。1、《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基于手工監測的受體模型法技術規范》(HJ1351-2024)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甘肅臨澤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臨澤站”)舉行中國-伊朗干旱區農業與生態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并召開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國際合作項目“中巴伊......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環境實驗室賀茂勇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學等采用“堿溶法”消解前處理,結合陽離子和硼(B)特效兩步樹脂的純化方法,采用MC-ICP-MS測定δ......
4月14日,2024綠橋、綠色長征啟動暨首屆青年綠色科技創新大賽頒獎儀式在雄安新區舉行。大型涉農高校融媒體項目《最炫農科生》與北京林業大學發布共創項目。北京林業大學供圖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致辭。......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余小芳團隊在《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鎘和鋅相互作用可對黃菖蒲生理生化和富集特性......
如何評估生態干旱?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定義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崔江鵬副研究員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安平研究員等,通過系統梳理生態干旱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呼吁建立......
為進一步有效推進廣東省地球關鍵帶(土壤)污染歸趨與風險防控實驗室(一期)建設,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環境歸趨與風險防控能力,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擬購置一批實驗建設有關的設備,開展土壤、地下水等環境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