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旗下《科學觀察》(Science Watch)評出了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最多的研究人員。原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研究員張毅(現就職于哈佛醫學院)成為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最多的前十位頂級科學家之一。其大量文章被Nature、Science和Cell等世界頂級生物科學雜志收錄,是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
10月2日,張毅教授在《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中,證實在小鼠受精卵中Tet3和DNA復制介導了父源和母源基因組去甲基化。
哺乳動物細胞特定的甲基化模式,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哺乳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基因組甲基化譜式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重構:第一次發生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著床前階段。第二次重編則發生在配子形成過程中。
以往的研究表明,當受精發生后,Tet3介導的5mC(5-甲基胞嘧啶)氧化以及DNA復制依賴性的稀釋作用促成受精卵中的父源基因組首先發生整體去甲基化。與此同時,母源基因組則通過DNA復制這一途徑以較慢的速度經歷被動的去甲基化過程。整個二倍體基因組的甲基化水平在著床前達到最低的水平。在著床以后,隨著各個組織的細胞分化,基因組的甲基化模式根據其所在的細胞類型而重新建立起來。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供了Tet3耗盡或DNA復制受到抑制的受精卵中父源和母源基因組的全基因組范圍DNA甲基化圖譜。他們發現在兩種基因組中,抑制DNA復制可獨立于Tet3功能阻斷DNA去甲基化,Tet3聯合DNA復制促進了DNA去甲基化。研究數據表明,在父源和母源基因組中,DNA復制依賴性的稀釋作用是父源DNA去甲基化的主要促成因子,Tet3只部分介導了父源DNA去甲基化,并且在母源基因組中也發生了Tet3依賴性的DNA去甲基化。此外,研究人員證實受精卵基因激活不依賴于Tet3活性。
由此,新研究確定了Tet3和DNA復制各自在父源DNA去甲基化中的作用,并揭示出了Tet3對于母源基因組去甲基化的意外貢獻。
近日,“女媧”基因組團隊重點闡釋了適應性選擇下非編碼調控元件對表型演化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這項工作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何順民研究員牽頭的“女媧”(NyuWa)中......
通過分析基因組中數百萬個微小的遺傳差異,就可預測一個人一生中患某種疾病的幾率。在過去的10年中,研究人員為數十種疾病制定了風險評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這些信息來降低患病風險。在《自然·醫學》雜志最新......
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在人類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不參與編碼蛋白質,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是生命活動調控的......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石建濤,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方海,在《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DNAmethylationhaplot......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水稻群體水平倒位變異圖譜,并挖掘獲得了新的水稻耐熱優異等位基因,該研究對水稻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研發出增強子鑒定新技術。該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約10倍,為基因組的精確注釋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時間宣布,批準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鐮狀細胞貧血病患者。這是FDA批準的首款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而11......
導讀:這項技術可以及早發現那些可能對患兒生命產生重大影響的罕見疾病。 瑞孚迪的這項首創研究證明了全基因組測序在對看似健康的新生兒的篩查中存在重......
科學家收集了幾十種“神奇蘑菇”的基因組數據,以了解馴化和培養是如何改變它們的,從而培育新品種蘑菇。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裸蓋菇的商業品種缺乏遺傳多樣性,因為它們被馴化為人類使用。而澳大利亞......
微藻在全球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固定及初級生產力中貢獻卓著,是頗有前景的合成生物學底盤細胞。為了探索工業固碳產油微藻的表觀遺傳機制和生理作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海洋微擬球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