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05 16:09 原文鏈接: 首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召開

       第一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1st CCGG:1st Congress of China Geodesy and Geophysics,以下簡稱“大會”)于10月25-26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內高校、科研單位等2000余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

      本次大會旨在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促進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的發展,結合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發起的“未來地球”(Future Earth)計劃,促進四大計劃中國委員會的科學家共同參與。會議主題為從全球變化到未來地球(From Global Change to Future Earth)。會議議題涉及冰凍圈科學、大地測量學、地磁學與高空物理學、水文科學、氣象學與大氣科學、海洋物理科學、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大會由4個特邀報告與43個分會場專題交流報告組成,同時設立10名優秀研究生論文獎以鼓勵青年學者提高學術研究水平。

      第一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在北京召開

      大會由IUGG中國委員會秘書長李建平研究員宣布開始,開幕式與特邀報告環節由IUGG中國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與IUGG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主持,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颙,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出席大會并致辭。開幕式后,IUGG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IUGG主席Harsh Gupta教授,IUGG秘書長Alik Ismail-Zadeh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王成善為大會作特邀報告。4位專家分別從氣候變化與冰凍圈科學、城鎮化與自然災害風險、IUGG概述以及從地球深時對未來地球的啟示等方面進行主旨報告。在分會場專題交流活動中,各會場與會人員發言踴躍,研討氣氛濃烈。大地測量與導航專業委員會委員會議、IAG綜合學術論壇暨大地測量與導航專委會年會開幕式、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學術大會、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工作會議同期召開。

      IUGG于1919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是一個民間的國際性科學組織,是當時ICSU所屬的20個聯合會(現發展為30個)中較大的聯合會之一。IUGG致力于地球科學研究,注重把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應用于造福社會,旨在推動和協調地球及其在星際空間中的環境研究,促進大地測量、地球物理方面需要的國際合作,贊助并協調有關學術討論及成果的出版,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IUGG中國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協于1979年籌建,旨在發展我國的地球物理科學,加強我國與國際上相關科學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宣傳我國地球物理科研成果,擴大中國地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學科涵蓋大氣科學、水文學、海洋物理學、大地測量、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火山與地球內部化學、空間與行星以及冰凍圈科學等。IUGG中國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委員若干名組成,委員會下設秘書處。秘書處的辦公地點目前設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此次大會由中國科協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承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與河北省制圖院協辦,會議得到了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單位的支持。大會注重學科交叉發展,利用此次有利時機,促進我國更多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參與國際IUGG及其下屬8個協會的相關科研活動。同時,大會的召開有助于實現我國從“地學大國”向“地學強國”的跨越,并為中國地球科學工作者提供一個與國際相關領域頂尖科研人員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相關文章

    踏遍萬水千山,他要為歐洲的成功尋一個解釋

    地球科學家、科學作家趙豐在一篇有關單位計量的文章里開篇就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用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乘以π再除以2,為什么得到的數字非常接近整數1萬?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確愣了一下,但隨即就明白了......

    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圓滿結束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位學者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首次出現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數學與物理巔峰論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10.shtm直播時間:2023年7月22日(周六)14:10-17:2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

    讓“玄學”為科學家開腦洞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2023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島津獎學金”頒布!

    2023年6月21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迎來了2023年研究生畢業典禮,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島津”)受邀出席了此次畢業典禮并為“島津獎學金”獲得者頒......

    中科大:發現迄今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元素超導體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62歲物理學者、蕪湖市政協副主席崔執鳳逝世

    記者從崔執鳳同志親友處獲悉,安徽蕪湖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蕪湖市委主任委員、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崔執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6月18日15時33分在蕪湖逝世,享年62歲。公開資料顯示,崔執鳳,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