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10 14:34 原文鏈接: 黑龍江出臺史上最嚴“秸稈禁燒令”

       前不久,霧霾席卷全國。在黑龍江,被視為霧霾禍源之一的秸稈焚燒問題,又一次擺上臺面。

       政府一方祭出史上最嚴的“禁燒令”,而農戶一方卻屢屢有人“不買賬”,依舊焚燒了事。政府、農戶和企業,如何通過秸稈綜合利用,使這場博弈轉化成“多贏”局面?

       近日,黑龍江省政府出臺的改善大氣質量方案,嚴厲程度超出以往。其規定:“哈爾濱市、綏化市、省農墾總局轄區全域”、“城鎮建設區(包括縣城)周圍10公里;機場周圍15公里”、“沿高速公路兩側各5公里,鐵路兩側各兩公里,國道、省道公路干線兩側各1公里”均為秸稈禁燒區。

       為了落實上述“禁燒令”,黑龍江省召開了兩位省委常委、兩位副省長共同出席的高規格相關工作會議,并動員各級政府的環保、公安、農委等十余個部門聯動“禁燒”,還罕見地出動無人機,巡視野外秸稈焚燒情況。

       “史上最嚴”的內容不止于此。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同時規定,對轄區或禁燒區沒有出現火點的地方政府,予以獎勵;對禁燒區內出現火點的地方政府,進行追責。

       然而據記者了解,在政府規定的禁燒區內,焚燒秸稈現象仍屢禁不絕。

       環保部依據秸稈焚燒火點衛星遙感監測通報顯示,10月6日~10月12日這周,黑龍江的可監測火點仍然很多。記者也調查了解到,在哈同高速同江至富錦段,不時能看到露天焚燒秸稈的場景,在車里,也能聞到秸稈焚燒后的味道;哈牡高速海林至哈爾濱段沿路,也能發現不少露天焚燒秸稈的現象。

       最嚴“禁燒令”為何難以根除秸稈焚燒這一久治不愈的“頑疾”?

       從農戶的角度出發,“禁燒令”的出臺,確實給他們造成某種兩難困境:就地焚燒秸稈,違反政府禁令;不燒的話,秸稈就會腐爛在地,影響來年的耕種。

       記者了解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煤氣日益普及,農民對柴草的需求量在下降;秸稈處理的成本太高,機械收割留茬較高,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播種;而焚燒產生的草木灰,的確是一種肥料,可改善土壤墑情。

       綏化市蘭西縣泉河村村民龐國泰,就處著這種“兩難”中。龐國泰種了50畝玉米,為避免秸稈影響來年耕種,他往年都是就地焚燒,但今年不行了,“聽說見到冒煙就罰錢”。而他若要雇工運出秸稈,人工成本又讓他怵頭,“一個勞力一天就要100多”。

       秸稈的綜合利用,無疑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出路。

       然而,據黑龍江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北松介紹,秸稈的轉化和加工,目前存在著“市場化程度”和“技術普及不夠”兩大問題。

       比如,用秸稈做沼氣原料,一個沼氣池至少要花費三四千元,讓農民望而卻步;若是用作回收草料,則價格太低,賣給那些養牛大戶,才幾分錢一斤。

       今年,在史上最嚴“禁燒令”下,黑龍江省賓縣的龍能偉業燃料有限公司,成為省內樹立的秸稈綜合利用典型。

       該公司將收集來的秸稈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機質、畜禽糞便,混合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再經過提純生產生物天然氣,直接進入城市燃氣管網;還以玉米秸稈為燃料,生產生物質鍋爐燃料。

       今年,該公司投資了300萬元購置五套秸稈打包機,在賓縣建立秸稈收集儲運基地,并與當地簽訂協議,由政府提供每畝20元的秋翻地補貼。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林華介紹說,通過這種模式,農民既得到“免費翻地”的好處,又能“就地出售”秸稈獲利,而企業也將收集秸稈的成本,從240元一噸降到150元一噸。

       除了這樣的單個企業創新外,黑龍江省今年9月還成立了龍江秸稈綜合利用聯盟,致力于打造基于秸稈制油技術的循環經濟模式和高效農業方式。

       龍江秸稈綜合利用聯盟理事長、東北林業大學生物質能技術工程中心主任王述洋告訴記者,聯盟將建立惠農經濟園區示范點,聯合眾多致力于秸稈綜合利用的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把園區打造成國際流行的“虛擬企業”——即松散而高效的聯盟。希望既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又能為農民增收。

       “(惠農經濟園區示范點)預計每年將兩萬多噸的秸稈通過深加工,產生1萬多噸生物燃油,外帶5000噸生物碳,1年可實現2000萬元銷售利潤。秸稈最終幾乎100%全效利用。”王述洋說。

       在李北松看來,盡管黑龍江一直在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新途徑,但目前困境仍然是——市場化不夠,需要大企業參與,建設更多處理設施。

       “每年黑龍江省會產生近6000萬噸秸稈,理論上說,能夠生產3000萬噸生物燃油,大約相當于1005萬噸的石油。” 王述洋說,“但目前得到綜合利用的秸稈,非常有限。”

    相關文章

    今年秸稈綜合利用率計劃達95%以上黑龍江省印發秸稈綜合利用方案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暫行)》(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2023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秸稈還田率達到68%以上。其中,北大荒農墾集......

    秸稈熱解炭高效高值利用方法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種植廢棄物清潔轉化與高值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不同秸稈熱解炭促進厭氧發酵性能及微生物組學特性,實現了秸稈熱解炭的高效高值利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資源技......

    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

    7月5日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態循環農業團隊在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的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稻麥輪作是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方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

    飛灰顆粒物中鐵同位素檢測有方法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后李銳與唐明金研究員等人對比分析了煤飛灰、垃圾焚燒飛灰與沙塵顆粒物中鐵(Fe)元素的含量、可溶性、存在形態及同位素組成。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

    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生物和非生物影響

    我國是秸稈大國。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不斷發展,仍有大量的秸稈廢棄物被就地焚燒、填埋。粗放處理方式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生物質資源浪費。秸稈中蘊含著大量可被轉化的生物質(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經厭氧消化后可......

    黑土地“喊累”中國科技力量來“加油”

    黑土地“喊累”中國科技力量來“加油”高肥力、高產量的東北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卻面臨土壤退化等挑戰。如何變“減法”為“加法”?中國科學院正在牽頭籌備一場“科技會戰”,要用科學的方法,......

    快速了解中國秸稈產量

    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秸稈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

    秸稈還田量及頻率對土壤微食物網分解通道的調節機制

    外源有機碳輸入是影響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同時,能夠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稈還田作為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其施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會直接和間接......

    危險廢物焚燒爐進料預處理及配伍

    當前處理危險廢物有兩種方式:焚燒和填埋。焚燒是將廢物燃燒處理掉同時獲得熱能的一項技術手法,焚燒危險廢物可以實現兩個目的:減少危險廢物量,一定程度降低危險廢物的危害程度;焚燒可以獲得一定熱量能源。目前這......

    淺談回轉窯焚燒爐在危險廢物處置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水平的有效提高,危險廢物處理工作能在先進裝置的輔助下完成基本目標。當前,危險廢物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安全問題,而應用回轉窯焚燒爐能夠提高焚燒安全性,降低處理難度,并且這種處理方法具有適用性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