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單抗藥物的研發能力基本有所儲備,研發靶點緊跟國際研發和市場熱點,并頗受資本市場關注。“目前抗體行業很火,但中國主要以仿制為主,且研究靶點較集中。”在李晶看來,國內抗體藥物臨床研究申請2012年還不足兩位數,到了2014年翻了數倍,其中70%的研究都是針對TNFα、HER2、VEGF、EGFR、CD20這5類。
熱度不減
現場一位嘉賓表示,目前抗體藥有了爆發性發展,原因在于一定階段的核心技術被突破之后,有了一些好的靶點,很多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使得抗體藥研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進步。
“越來越多的公司和研究機構參與了抗體藥研,在所有在研及上市產品中,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的有78%,進行I期、II期臨床的各占9%,Ⅲ期臨床和已上市的也各占2%。用于治療的抗體主要有5大類型,數量最多的是人源化抗體(約占40%),其次是嵌合抗體(約占20%),還有鼠源抗體、人源噬菌體抗體等。其中鼠源抗體是一種簡單易行、較安全的方案,但人源化抗體的不良反應相對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CEO Dave Tapolczay分享了上述信息。
與國內情況相似,目前全球抗體治療領域的集中度都比較高,數據顯示,排名前14的產品占據了約47%的市場。
Dave指出,2012年抗體藥物的全球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未來研究最熱門的方向是PD-1和PD-L1。同時,單抗藥物的治療范圍也在漸漸擴大,包括纖維化病、手足口病、癌癥等治療領域都有相關藥物處于研發或臨床階段,有的已上市。
上海新生源醫藥集團董事首席技術官黃陽濱則向記者表示,研發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企業紛紛搶仿ZL到期、即將到期的單抗品種。據其了解,在國家層面支持下,有超過百家的機構研發生產PD-1、PD-L1的單抗。
仿制OR原創
“我們基本上都在做仿制藥,靶點非常集中,和國外很多做原創的公司不一樣。如果繼續這樣做下去,5年后我們的市場有多大?”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陳有海表示憂慮:“以前是3家公司做同一個產品,現在可能是30家公司做同一個產品,這樣做是否值得?我們究竟是要選擇原創還是仿制?”
對此,現場一位嘉賓提出,如果從技術的著眼點出發,要考慮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找到新的技術增長點和升華點。在做抗體研發的今天,那些容易做又容易成藥且非常優秀的靶點已經越來越少了。“整個抗體制藥領域對靶點的需求已超過新靶點發現的速度。”但實際上,還存在很多沒有ZL保護的靶點可供研究,需要新的技術突破。“比如離子通道,里面有很多優秀的靶點,甚至有很多已被小分子制藥運用上了,但還可以進一步找到新的技術突破。”這位嘉賓表示。
對于藥研創新,另有專家代表認為,做藥是一輩子的事情,能做成一兩個藥也不容易,找到切入點的機會還有,關鍵看是否有勇氣。當前的抗體研發,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做出一點創新已屬不易。
“臺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張子文提到自己20多年來都專注于anti-lgE的研究,讓在場的嘉賓欽佩不已,但也提出擔憂:這么多年的研發時間,企業是否等得到回報?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做抗體藥物研發,時間與回報不可預測。“基本上所有的投資人和政府都在關心藥物能在什么時間做出來,但這都需要耐心去支持。”
原創藥很有吸引力,同時風險也很大。會上有代表分享道,某跨國藥企與大學的研究中心合作投資抗體研發項目,將企業承擔的研發風險平分,當藥物研制成功后,則由企業開發其所有的知識產權。
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不失為一種減輕研發風險的方法,也為不少企業所推崇,但實際還面臨很多阻礙。據了解,現在有相當多發表在雜志上的研究結果都不可重復,科研結果從科研機構轉化到企業市場操作層面,依然還有很多客觀問題存在。
鑒于此,李晶表示,要真正把高校的研究轉化為有價值的實踐尚需時日。“科研人員要將理論更為清晰地落實到實踐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榮星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焦曼研究員合作,利用固態自旋量子傳感器對兩種速度相關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在小尺度給出了當下最嚴格的實驗限定。該成果日前發......
向《科學》投稿兩個多月了,HamidM.Behzad仍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正當他幾乎要放棄時,一天,其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聶云鵬跑到辦公室,帶給他......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醫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一個能真實再現結直腸癌發生的類器官模型。這一被形象稱為“迷你結腸”的細胞培養物,或能用于研究......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我們的研究表明,受孕前父親的飲食類型可以影響下一代的具體特征,不僅是飲食總量的多少,還包括飲食的結構。這使我們向研究的最終目標又邁進了一步,即通過為父親制定飲食指南,以降低下一代患代謝疾病和情緒障......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孫自法)作為億萬年前曾稱霸藍天的古脊椎動物,翼龍自200多年前發現以來,其神秘的起源與滅絕、同恐龍和鳥類的關系,以及復雜頭骨的演化等一直備受關注,也持續存在爭議并充滿挑戰。......
日前,韓國延世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將米粒、納米涂層和動物細胞整合在一起的新食品成分。這類由植物和動物成分組合形成的混合食品,具有發展成為未來食品的巨大潛力。如果這一成果走向商業化,可以提供一種更實......
中新網4月23日電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紅艷研究組聯合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免疫》(Immunit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25-Hydrox......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負責任森林管理認證體系覆蓋區域內的哺乳動物比非認證管理森林里的哺乳動物更豐富,被捕獵的威脅更低。這項研究基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