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氣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下,政策層明確推動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相關企業爭相投資煤制氣項目。
但是,近期煤制氣及煤化工項目頻頻曝出污染問題,當地居民反映企業污染大氣,煤制氣廢質蔓延,人和牲畜生命健康受到危害。
當前,業界人士對發展煤制氣的觀點不一,到底應不應該大力發展煤制氣?用煤制氣適宜替代哪些燃煤和燃油?怎樣科學布局煤制氣?就這些問題,我們約請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石化輕紡評估部主任周學雙撰文,做相應答疑。
對于發展煤制氣,有人認為應該發展,用于替代燃煤和燃油,以解決東部霧霾污染問題;也有人認為煤制氣污染嚴重,將開啟新一輪的環境災難。到底應不應該發展煤制氣?怎樣發展煤制氣,應該如何規劃布局?煤制氣以及煤化工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從環境角度應該適度發展煤制氣
應該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煤化工大氣環保優勢明顯
2012年中國煤炭消費量35.51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的70%,是美國的4倍左右,假設美國也消費35億噸煤炭,其環境質量肯定會比現在差很多。煤炭中任何微量的污染物乘以35億,都將是巨量的,讓環境難以承載。
另外,當前我國存在煤炭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產業布局不科學等問題。如何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煤炭用途為燃料和原料(煤化工),作為燃料的用量大于80%,而作為原料的用量僅20%。經過對煤炭兩種用途在使用過程中排放大氣污染物進行比較,煤化工在大氣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環保優勢明顯。
從能源安全和大氣環境質量改善角度考慮,應該發展煤制氣,這是不用討論的。但是,煤制氣及煤化工在生產過程中,如果選址不當,布局不科學,“三廢”處理不徹底,也會產生許多生態環境問題,還可能會降低綜合能效。因此,現在討論的重點是怎么發展煤制氣?煤制氣在哪些領域替代燃煤?
用煤制氣替代民用分散燃煤是明智選擇
替代區域應該優先選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據了解,當前來自不同渠道的資金紛紛聚焦煤化工行業。現階段,我們應計算環境效益賬,在充分考慮環境承載力、控制煤炭消耗總量的基礎上,控制煤制氣的發展規模。
煤制氣的發展定位應該是常規天然氣的補充,彌補常規天然氣不足。不能以產業需求為目的,盲目發展煤制氣,以避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生態環境問題。
應該讓煤制氣替代污染比較嚴重的燃煤行業和區域,大幅度減少污染和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近幾年,國內火電脫硫、脫硝、除塵改造進展比較快,效果也比較好,除個別區域外,根本沒有必要用煤制氣或者普通天然氣替代火電燃煤。通常情況下,用煤制氣發電沒有直接用燃煤發電能效高。那么,煤制氣具體替代哪些燃煤呢?
據統計,我國10%的煤炭用于民用及其他分散燃燒,而民用等分散燃煤幾乎無法進行脫硫、脫硝和除塵,污染物直接排向大氣,環境污染嚴重。
可以算一筆賬,大約3.6億噸分散燃煤,按照1%的含硫量計算就含360萬噸硫,產生720萬噸SO2,接近全國火電行業全年排放總量,約占全國SO2排放總量的34%,“十二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才降低10%;同樣也會產生很大量NOx。煤制氣在生產和燃燒過程中,可以大幅削減SO2、NOx、顆粒物、重金屬(汞、砷等)等污染物排放,在生產過程中還可回收硫磺資源。
用煤制氣替代民用等分散燃煤,可以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是明智選擇。替代區域應該優先選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大氣環境質量嚴重超標的城市和耗煤量大的城市與區域。所以說,發展煤制氣不是產業需求,是環保需求。
煤制氣及煤化工應在哪兒布局?
不再僅僅把煤炭資源作為選址決定因素,應優先考慮環境、排污和水資源
關于煤制氣及煤化工的布局,傳統觀念一般是選擇在坑口或用戶所在地建廠生產,選擇坑口,煤炭資源近、運煤成本低,但水資源、生態環境不匹配;選擇在用戶所在地比如東部,水資源相對豐富,但環境無容量,產品運輸成本低,煤炭運輸距離長、成本高。
從多年的實踐來看,這兩種選址方法,都可能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矛盾。尤其是西部煤炭資源區,生態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客觀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不能再僅僅把煤炭資源作為選址的決定因素了,應該以環境、排污去向和水資源作為決定因素。
筆者建議拓寬視野,提出選擇“第三地”的理念,也就是選擇水資源豐富和環境相對寬松,制約因素少的地方。選址布局的優先條件是環境容量、水和煤炭資源等因素,這些因素的重要性從前向后依次減弱。在有廢水、廢渣等污染物的排放空間,水和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發展煤制氣,將可能是最佳布局。
目前分散無序的布局,已經造成了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以“零排放”為導向的布局須警惕
沒有一家企業做到了“廢水零排放”,且廢水處理系統基本不能穩定運行并達到設計初衷,幾乎均進行了多項改造
以煤化工“廢水零排放”為導向的分散布局值得高度警惕,將要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零排放”是在缺乏納污水體,卻又想上馬項目的背景下提出的,是自然環境逼迫的,并不環保。
真正的“零排放”的概念,應該是廠區內除后期雨水以外的所有廢水全部回收利用(直接或處理后利用),沒有任何途徑的變相排放,處理過程穩定可靠,廢水處理過程中的副產廢物全部得到利用或安全處置(如揮發性氣體、結晶鹽等)。鹽是水溶性的,必須能夠合理利用或安全處理處置,處理不當就會溶解后回到液態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據了解,盡管經過近10年的探索,目前煤化工行業仍然沒有一家企業的工程做到了“廢水零排放”,且廢水處理系統基本不能穩定運行并達到設計初衷,幾乎均進行了多項改造。神華的煤制油項目廢水處理設施改造多達15項,增加投資超一倍。
近10年煤化工的無序布局、無序發展證明,以煤炭資源定產業、以儲量多少定項目大小的產業規劃思維極大地危害了環境,是不可持續的。
煤基多聯產是現代煤化工發展方向
我國擁有最為先進的煤化工技術,卻缺乏發揮先進技術的產業集群模式,須由政府主導,頂層設計
目前,現代煤化工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基本具備規模發展的基礎。綜合評估分析區域排污去向、可再生資源、煤炭資源、水資源、交通運輸以及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CCS)條件等諸多因素,互補延伸產業鏈,建立煤化工多聯產產業模式是現代煤化工發展方向。
煤化工多聯產產業模式可以實現煤、電、化、熱、冶、建材等多產業的耦合,循環互補延伸產業鏈,尋求資源能源最大化利用、污染物最小化排放,實現效益“1+1>3”、污染“1+1<0.5”。也就是說,消耗同樣的煤炭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樣的社會財富可以更少的消耗煤炭,因此,發展現代煤化工將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產業手段。
可以說,我們現在已經擁有全球最為先進的煤化工技術,但是缺乏發揮這種先進技術的產業集群模式。
多聯產規模大、產業多、投資大,多個企業聯合,必須由政府主導,頂層設計。建議國家從環境角度,進行煤炭開采與利用的專項戰略環評,劃定煤炭開采禁區、限制區和不同品質煤炭使用的限制,系統性地研究制定長期性的煤炭利用環境政策,為產業界指明發展方向。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生態環境部近日向媒體通報了2024年7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一、總體情況7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
上半年,我國優質煤炭產能有序釋放,煤炭產量保持相對高位,煤炭消費同比略有增長,全國煤炭供需總體平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規上工業原煤產量4.1億噸,同比增長3.6%,增速由負轉正,5月份......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貴州省生態環境廳2024年7月至8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需......
從2024年7月1日開始,又有新一批環保法律法規及標準正式實施,本文匯總如下:《排污許可管理辦法》為了規范排污許可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水、固體......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甲烷作為一種具有快速升溫效應的溫室氣體,對其排放進行控制是低成本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甲烷排放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升溫速度,還會帶來減少對流層臭氧濃度、改善空氣質量、預防煤礦事故......
安徽省和縣生態環境分局著力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全力提升監測數據質量,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哨兵”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撐和可靠的技術保障。以學賦能,加強隊伍建設。在建設高素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