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7-12-12 13:51 原文鏈接: 《時代》雜志評出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最近評出了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美國及日本科學家在干細胞研究方面獲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內蒙古確認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也入選這一榜單,位列第7位。

    以下為《時代》雜志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兩本權威期刊《細胞》及《科學》在11月20日同時刊出來自美國及日本兩個研究團隊的報告,證實皮膚細胞經過“基因直接重組(direct reprogramming )”后可以轉化成為具有胚胎干細胞特性的細胞。這項發現一方面解決了利用胚胎進行干細胞研究的道德爭議,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細胞研究的來源更不受限。分屬京都大學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兩個團隊雖然獨立研究,但使用的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更巧合的是竟然同時分別被兩本期刊審核通過,證明基因直接重組技術的確有效。他們所使用的方式都是利用病毒將四個基因送入皮膚細胞,促使普通的皮膚細胞產生變化,最后成為帶有胚胎干細胞性質的細胞,稱為誘導式多能性干細胞(iPS )。

    詳細報道:美日科學家成功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干細胞

     

    2.科學家首次完整破譯人類個體基因組

    科學家首次完整破譯人類個體基因組

    人類第一個個體基因組排序已經完成。利用基因組排序技術,研究人員成功繪制了著名科學家克雷格·溫特爾的一個完整的DNA藍圖。此次破譯過程發現的人類遺傳變異的數量比之前人們所設想的要“豐富”的多。這一研究發現刊登在9月4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既是論文作者又是研究對象的溫特爾說,遺傳密碼的28億個連續位也將加快預防性藥物的研制過程。根據溫特爾的預測,在5年時間內,更為快速和低廉的排序技術可以打造1萬人的完整基因組,它們將為“一個個性化、具體化的基因組學時代的到來”奠定基礎。他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一旦完成這些基因組的排序,我們便可在根本上具備認清與天性和壞境有關的每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將知道哪些特定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哪些又是由環境造成的。”此次研究發現顛覆了短期內便成為遺傳學“絕對真理”的觀點: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所有人的同一性可達到99.9%。

    詳細報道:世界首份個人基因組圖譜誕生(圖)


     

    3. 天文學家揭開最亮超新星爆發之謎

    天文學家揭開最亮超新星爆發之謎

    天文學家最近分析了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劇烈、也是最壯觀的超新星爆發。他們表示,此次超新星爆發的壯觀景象改變了他們對超大質量恒星“垂死掙扎”的一貫看法。這顆超新星代號為SN2006gy,位于2.4億光年之外的英仙座NGC 1260星系。去年9月,科學家觀測到了這顆超新星的爆發,亮度達到太陽亮度的500億倍,而其亮度也是一顆典型的超新星的100倍,打破了多項紀錄,因此載入天文學史冊。美國天文學家對這一壯觀的天文事件進行了細致分析。他們在14日表示,SN2006gy超新星爆發可能是由一顆真正質量巨大的恒星爆炸形成的,這個龐然大物的質量起碼是太陽質量的100倍。按照他們的推測,這顆恒星并非一次爆炸,而是分多次爆炸。領導此項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天文學家斯坦·沃斯雷說:“我們通常把超新星視作恒星的滅亡,但在這種情況下,同一顆恒星爆炸了多次。”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按照沃斯雷的推理,超新星是在一顆質量相當于太陽90至130倍的巨大恒星接近于生命終點時爆發的。恒星核心溫度一旦達到難以想象的高度,這顆恒星的一些伽馬射線會轉化為電子和稱為正電子的反物質。這種轉變會造成輻射爆發強度忽然降低,恒星開始收縮。

    詳細報道:最亮超新星之謎:多次爆炸達太陽500億倍亮

     

    4.南極海域發現多種奇異的深海生物

    南極海域發現多種奇異的深海生物

    研究人員在在環繞南極洲的海洋深處發現了700多個新物種。從南極地區海域大約2300到19700英尺(700到6000米)深的海底發現的新物種包括心形海膽、食肉類海綿、和有盤子大小的海蜘蛛。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來自德國漢堡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安吉莉卡·勃蘭特說:“我們為在很多物種中發現的巨大多樣性而感到驚訝。我們過去認為,隨著營養和食物的減少,可能會引起兩極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該研究的合著人、來自威廉港(Wilhelms haven)德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布麗奇特·艾比說:“在發現的這些新物種中,有很多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因為此前有很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這項研究是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工程的一部分。從2002年到2005年,一個由來自14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乘坐德國波拉斯汀(Polarstern)號研究船在南極半島東部的威德爾海進行了三次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工程考察。這項工程對海洋生物調查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項全球協作計劃中,數千名研究人員將在2010年前統計出所有的海洋生物。

    詳細報道:南極海域發現700多種奇異深海生物

     

    5. 科學家研制出人造心臟瓣膜

    科學家研制出人造心臟瓣膜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大約60萬人未來三年需要更換心臟瓣膜。英國科學家給這些患者帶來了希望:由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心臟學研究中心馬格迪·亞庫布博士領導實施了一項研究,這項歷時10年的努力將有望在不久結出果實,屆時,他們可以將將骨髓干細胞誘變培育成為心臟瓣膜細胞。亞庫布希望,借助于特制的膠原質支架,這一組織能長成心臟瓣膜的形狀。近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培育新的心臟瓣膜和其他身體組織。如果亞庫布研究小組培育的組織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取得成功,他估計它有望在3到5年內用于人造心臟瓣膜移植患者身上。

    詳細報道:英國用干細胞培養出心臟瓣膜

     

    6.太陽系外新發現三顆行星

    太陽系外新發現三顆行星

    英國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新發現三顆行星,分別命名為WASP-3、WASP-4和WASP-5。這三顆行星是由天文學家通過安裝在南非和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上的廣角相機發現的,其中兩顆是目前南半球上空最亮的凌日行星。凌日行星是指在觀測者看來,周期性地從其母恒星前面和后面經過的行星。這類行星十分便于天文觀測。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天文學家安德魯·卡梅龍表示,這三顆行星都與木星相似,但距離它們的母恒星都非常近,所以它們的“一年”還不足地球上的兩天,屬于迄今發現的公轉周期最短的行星。由于距母恒星太近,這幾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在2000攝氏度以上,所以那里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

    詳細報道:英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新發現三顆行星

     

    7. 內蒙古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

    內蒙古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于6月13日宣布,經研究確認,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發現的一具巨型獸腳類化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介紹,這具化石是我國科學家于2005年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大約8000萬年前沉積的巖石中發現的,體長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形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中國科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局的學者經過兩年的聯合研究得出結論,這具化石屬于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且是一種處于過渡類型的竊蛋龍,專家最終將其命名為二連巨盜龍。

    詳細報道:我國發現世界最大似鳥恐龍化石(組圖)

     

    8.找到人類走出非洲的證據

    找到人類走出非洲的證據

    今年初,一個由多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小組宣布,通過對1952年在南非發現的一個骨頭進行分析,證明它是第一塊證明現代人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化石證據。據信,人類是在65000年前到25000前走出非洲的。這塊頭骨化石距今已有大約36000年。

    詳細報道:塵封化石揭秘現代人身世

     

    9. 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動物

    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動物

    今年10月,威爾士班戈大學研究人員在冰島北部海岸的一個海架上捕撈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只405歲的蛤蜊,據信,這只蛤蜊就是世界上年齡最大的活動物。嚴格地說,當時它真的還活著,但為了對殼上的環進行研究以確定它的年齡,研究人員不得不將這只蛤蜊殺死。蛤蜊家族中的Arctica Atlantica尤其擅長長壽之道,它們一般能活到200歲到300歲,由于在水下262英尺的沙子中“定居”,這個特殊的家族成員得以生存更長時間。當這只“老壽星”第一次在這里“定居”時,莎士比亞的大作《哈姆雷特》正式登陸環球劇場,英國人則開始北美洲安營扎寨。


    詳細報道:世界最長壽動物405歲 從明朝活到現在(圖)

     

    10.現實世界的“氡”

    現實世界的“氡”

    今年4月,塞爾維亞的地質學家挖出一塊白色的粉狀礦物,他們一時搞不清楚是什么東西,由什么構成,于是將它交給了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礦物學家克里斯·斯坦利。后者發現,這一礦物里含有與科幻小說里描述的“氡”(一塊綠色發光的巖石)一樣的成分。我們在影片《超人》中也了解,超人最怕就是氡。想不到,科幻世界里的東西真的在現實世界里找到了。

    詳細報道:科學家發現與超人殺手氪石成份相同的礦石

     

    相關文章

    中國干細胞治療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未來投資調研報告

    一、行業相關定義干細胞治療又名干細胞技術,是從20世紀末期在世界范圍內開始研究的一種醫療技術,其方法是利用人體干細胞的分化和修復原理,把健康的干細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體內,以達到修復病變細胞或重建功能正......

    1億人被改寫命運!首個膝骨關節干細胞藥物進入III期臨床

    西比曼生物科技(Ce-l-l-u-l-arBi-o-m-e-d-i-c-i-neGr-o-up,CB-MG)近日正式宣布,啟動公司旗下異體人源脂肪間充質祖細胞注射液Al-l-o-J-o-in?的III......

    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陳躍軍團隊創建了一種“能夠跨分化階段和時間點的高通量譜系示蹤”新技術,解析了大腦內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過程,發現和鑒定了一種可特異性表征多巴胺能神經前體......

    發現干細胞清理蛋白質垃圾的特殊機制

    蛋白質穩態(proteostasis)是指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折疊、修復、降解和運輸等過程的平衡狀態,保證細胞內蛋白質的數量、構象和功能處于穩定的狀態。蛋白質穩態對于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細胞增殖和生存......

    “紐約病人”證明臍帶血干細胞或能治愈艾滋病

    科學家說,一種治療艾滋病病毒(HIV)的新方法——從臍帶血中移植抗HIV的干細胞——已經取得了長期成功的結果。這種方法成功地用于治療“紐約病人”,一名患有白血病和攜帶HIV的自認為是混血兒的中年婦女,......

    雄性小鼠干細胞轉化功能性卵細胞可產生后代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干細胞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將雄性(XY)小鼠干細胞轉化為雌性(XX)細胞并產生功能性卵細胞的方法,這些卵細胞在受精后得到的胚胎中約有1%能產生健康的后代。......

    Cell:科學家揭示人造血干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

    造血干細胞(HSC)是體內造血系統維持的關鍵,具有一些獨特的生理適應性,如高水平的蛋白質合成率。然而,這種適應性相關的機制及影響仍有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造血干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該研究......

    昆明動物所闡明多能干細胞基因組穩態維持新機理

    多能干細胞(Pluripotentstemcells,PSCs)因在體外具無限增殖和分化為不同類型細胞的潛能,在再生醫學領域中頗具應用前景,也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具潛能的成藥細胞。PSCs制備過程中的標準......

    年度十大前沿科技趨勢:量子計算臨門一腳

    再變幻莫測的技術發展周期,如果以年為單位也能探尋到每一次的關鍵進程。那么在全新的冪集創新中,今年有哪些新技術新突破領銜?又有什么樣的趨勢值得關注?比如已在產業界大放光彩的AI雙星:AIGC、AIfor......

    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揭曉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12月30日,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正式揭曉。入圍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回信勉勵航空航天青年團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