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制與交付,衛星有望先于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臺,并在此平臺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于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制,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锏”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量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單位。在微觀世界里,有共同來源的兩個量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系,無論二者相距多遠,只要其中一個量子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量子就能立即“感應”,并做出相應變化。利用量子的這種“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就叫量子通信。
在保密通信領域,量子通信以絕對安全、超大信息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超遠距離傳輸等特點,被全球科技界、產業界視為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極有可能引發軍事、經濟、社會領域又一次重大革命的關鍵技術。它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
目前,量子通信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并向實用化發展邁進,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將其作為戰略項目。如果將全球量子通信技術攻關比做一場長跑競賽,那么,中國的起步并不是最早的。但是,經過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努力,目前中國已成功實現“逆襲”,躋身“第一方陣”,牢牢掌握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尖端技術。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于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潘建偉說,量子通信的關鍵要素是“量子密鑰”,它用具有量子態的物質作為密碼,一旦被截獲或者被測量,其自身狀態就會立刻發生改變。截獲量子密鑰的人只能得到無效信息,而信息的合法接收者則可以從量子態的改變中得知量子密鑰曾被截取過。將量子密鑰應用于量子通信中,就是量子保密通信。與傳統通話方式相比,量子保密通信采用的是“一次一密”的工作機制,通話期間,密碼機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密碼,一旦通話結束,這串密碼就會立即失效,且下次通話不會重復使用。
王建宇說,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通過衛星中轉的方式進行遠距離量子通信是實現全球范圍內保密通信的最佳方法。而此次中國研制“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主要目的正是旨在開展衛星與地面之間絕對安全的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通過高精度的捕獲和跟瞄系統,建立超遠距離的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演示。這將是國際上首次星地間量子通信實驗。
記者了解到,除研制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外,整個工程還將研制生產一發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并將衛星發射至預定軌道。同時,工程還將建設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1個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以此形成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實驗系統,這將為確保中國網絡通信安全、國家安全作出重大現實貢獻。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彭新華教授、江敏副教授團隊首次利用暗態自旋實現極弱磁場的量子放大,磁場放大倍數突破5000倍,單次磁場測量精度達到0.1fT(1fT=10的負15次方特斯拉)水平......
“我老是想不通,為什么很多年輕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在與《中國科學報》的“世界量子日”對話活動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郭光燦院士。......
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看來,量子物理研究有趣而純粹,他投身其中,不斷探索科學的奧秘。今年3月,杜靈杰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引發關注。勇探科研前沿、從無到有搭建實驗設備、在研究......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香港大學同行合作,在光學系統中構造了量子演化與其反向演化的相干疊加,并證實其在量子信道識別方面的優勢,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教授陳潔菲課題組在單光子操控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陳潔菲課題組在實驗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光子非經典光源在時空(2+1)維的艾里子彈。其相關研究成果以“Spatio......
中新社合肥4月11日電(記者張俊)記者11日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成功裝備國內首個“抗量子攻擊護盾”——PQC(PostQuantumCryptog......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訪問博士后李肖音等,與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等單位合作,在二維新型量子磁體斯格明子元激發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團隊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進而在全球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新奇準粒子。3......
2023年11月,愛爾蘭政府發布題為“量子2030”的首個國家量子技術戰略,計劃到2030年通過研究、人才、合作和創新,使愛爾蘭成為量子技術領域的國際中心之一。戰略共包括以下五大支柱,分別為:卓越的基......
日本東京大學、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和捷克帕拉茨基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最近展示了一種構建光子量子計算機的新方法。該團隊沒有使用單個光子,而是采用了激光產生的光脈沖,該脈沖可由多個光子組成。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