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的一部電影《深海變種》中,科學家為了研制抗老年癡呆癥的神奇藥丸,以古老的生物鯊魚為實驗對象,加大其腦容量,以便萃取更多腦蛋白,卻使得鯊魚越來越強大,最終演變為一場巨大的災難。
誕生高智商動物是科幻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之一。而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細胞注入到小鼠中,結果發現,它們變得比同類更為“聰明”。
不必擔心,“半人腦老鼠”實驗并不是為了創造出更為強大的變種,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腦部疾病。
“半人腦老鼠”還是老鼠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小鼠注入了從捐贈的人類胎兒中提取的未分化的神經膠質細胞。在接下去一年的時間里,它們分化成了成熟的星形膠質細胞,數量也由最初的30萬增殖到了1200萬個,并替代了小鼠大腦原有的相同類型的細胞。
對比發現,在針對小鼠的記憶和認知的標準測試中,“半人腦老鼠”比正常小鼠的記憶力提升了四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注射植入人類大腦細胞可使動物們變得更加聰明。
對此,有科學家擔憂,這類實驗可能導致一些高智商動物的誕生。不過,該研究負責人、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史蒂芬·高德曼博士則表示,該研究并不是在老鼠身體上培育人類大腦,只是提高老鼠大腦神經細胞系統的效能,并不會出現類似人類的思維能力。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向記者解釋,神經膠質細胞并非神經元。它們廣泛分布于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數量比神經元大得多。它們參與神經元的活動,但主要是對神經元具有支持、保護、營養等功能,而沒有感受刺激和傳導沖動的功能,因此,它們并不是神經活動的載體,不可能傳遞信息。
“從本質上說,‘半人腦老鼠’還是老鼠,不可能成為變種。”沈政說。
動物變種的倫理界限
事實上,此類“半人腦老鼠”實驗并不是新近出現的研究。
2005年,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索克研究院遺傳學實驗室教授弗瑞德·蓋奇帶領的研究團隊,將人類胚胎干細胞植入了幾只只有14天大的實驗鼠胚胎內,每只實驗鼠胚胎植入10萬枚。這些小老鼠出生時大腦里就攜帶了0.1%的人類腦細胞。
研究發現,那些植入老鼠胚胎的人類胚胎干細胞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卻能在老鼠的胚胎中繼續發育成熟,并和老鼠的干細胞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老鼠的新腦。
該實驗在當時還引來了不小的倫理爭議。
人獸雜交生物,將使得人類與動物的界限被打破,穩定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當它們具有一部分人類的屬性時,它們的道德地位都需要被重新考量。”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認為,到時,人與這種生物的關系,這種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都要重新建立。
但在張新慶看來,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本身是受到質疑的。“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整體,只增強動物某些部分的神經細胞,無法使它們擁有人類大腦的復雜功能。”
正如瑞德·蓋奇所說,它們距離人腦和人性還有些遙遠。
不過,也正是考慮到潛在的倫理風險,研究人員一般在開展這類實驗時還是非常小心的。 他們將確保這些實驗動物在可能表現出人類的某些行為特征時,立即停止試驗。
高德曼也表示,研究團隊不會嘗試把人類細胞植入到猴子體內。
干細胞治療研究的普遍策略
如果不是為了誕生高智商動物,跨物種動物干細胞移植的實驗目的何在?
高德曼認為,具備混種大腦的老鼠對于研究精神分裂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還可用于測試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的新治療方案。
這是因為,研究團隊在一個平行實驗中發現,當人類未分化的神經膠質細胞被植入到難以形成髓磷脂的小鼠體內時,它們會分化成少突膠質細胞。髓鞘具有絕緣作用,可以防止神經沖動傳導時的電流擴散,保證神經元活動不會相互干擾。如果髓鞘缺失,可能誘發多發性硬化癥。而髓鞘本身就是由少突膠質細胞突起形成的。因此,神經膠質細胞移植可能用于治療此類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
就在今年10月,《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教授研究團隊的文章。他們在體外培養的條件下,將人源胚胎干細胞分化產生神經干細胞,以65%的效率定向轉化為多巴胺樣神經元,并將這些神經元移植到了患有帕金森病大鼠的紋狀體中。結果顯示,這些移植的多巴胺樣神經元可以通過分泌多巴胺,使紋狀體中多巴胺的釋放和再攝取得到顯著的改善,而且還緩解了患帕金森病大鼠的運動功能障礙。
該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康新江告訴記者,目前,干細胞治療研究的普遍策略就是把人類的干細胞移植到大、小鼠中進行研究。“這類實驗的目的是在動物中驗證干細胞的治療作用或治療機制。”
不難理解,按照傳統的動物模型,一般采用同種動物移植,但無法消除的是與臨床試驗的跨度。跨物種動物干細胞移植實驗則可以作為與人體實驗之間的中間橋梁。
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韓忠朝也表示,通過這種實驗設計,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進行人體試驗前就大致判斷是否有治療可能、是否有嚴重的并發癥。
康新江提到,盡管人類細胞移植到小鼠中與移植到人類自身的作用從理論上來說是一致的,跨物種的細胞注射后通常還是存在免疫排斥的。
因此,韓忠朝解釋,有時根據需要,研究人員會選擇免疫缺陷的小鼠來做實驗,減少排異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組織,例如神經系統,本身就少見排異。”韓忠朝說,“這是因為,排異與免疫細胞反應有關,而神經組織免疫細胞較少。”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陳熹、王延博,醫學院教授方雷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一項重大發現:年輕血液中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顯著延長壽命、恢復整體生理功能以及逆轉與年齡相關的退化變化的能力。4......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簡稱廣州健康院)研究員張驍團隊提出一種基于結構微流體創新的譜系細胞單克隆自動化獲取策略,在體細胞重編程過程出現的復雜譜系中實現了對特定譜系的單克隆性細胞的自動......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稱,負責任森林管理認證體系覆蓋區域內的哺乳動物比非認證管理森林里的哺乳動物更豐富,被捕獵的威脅更低。這項研究基于對......
一種黏體動物(傳播孢子階段)的放大圖,這種動物可寄生在鮭魚和鱒魚身上。圖片來源:CABI數字圖書館網站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大多數動物愛好者都知道藍鯨是已知最大的動物,但迄今已知最小的動物是什么呢?據......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歷史人類擾動及森林演變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4月5日發表在Earth’sFuture上。大規模生態......
著名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鐘秉林于2024年4月7日辭世,享年73歲。鐘秉林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擔任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教育......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吳雙團隊首次解析了番茄通過形成特殊表皮毛,改變花的結構,進而改變授粉方式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未來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結實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適應力,以及未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
4月2日至3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亞洲合成生物學協會(ASBA)共同主辦的2024年度合成細胞亞洲研討會在深圳光明生命科學園成功舉辦。作為該領域內的一次重要學術盛會,研討會旨在促進合成細......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認為,罕見的會引起蛋白質改變的遺傳變異和微管蛋白基因,可能與人類俗稱“左撇子”的左利手的形成有關。這項研......
科技日報北京4月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30日報道,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科學家實驗研究發現,從微型緩步動物身上提取的蛋白質減緩了人類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表明這些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