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致信祝賀提出四點要求
1月5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開工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發來賀信,向參加工程建設的各部門表示衷心感謝。國家發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信息產業部等子午工程共建單位的領導出席開工儀式并先后致辭。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李志剛主持儀式。
共建單位簽署子午工程數據共享協議
路甬祥在賀信中指出,空間環境研究對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實應用意義,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建立能夠在地面持續運行的、綜合性的、跨區域的觀測網絡顯得越來越重要,子午工程正是這樣一個綜合性的、充分利用中國地域優勢的、具有創新科學構思的、網絡式的重大基礎設施。子午工程的建設,可以獲取第一手可靠的觀測和實驗數據,為提升中國空間科技的創新能力奠定獲取數據的基礎,并對提升我國空間活動的能力,保障空間活動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路甬祥在賀信中要求,一是希望工程經理部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認真做好工程建設的組織工作,確保工程的基準和建設周期,圓滿完成建設任務;二要注意發揮工程科技委的作用,在科學目標和應用目標兩個方面把好關,確保建設完成后,觀測數據對科學研究和應用的作用;三要前瞻思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的發展,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空間研究和應用保障做好準備;四要有開放的思路,大力推進國際合作,利用子午工程建立的基礎和優勢,調動國際上的各種資源,發展和建立地域更為廣泛的數據獲取能力,力爭在空間環境監測和研究領域具備話語權,并逐步掌握主導權,從而推動國際空間研究的發展,實質性的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中國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貢獻度。
路甬祥在賀信中強調,中國科學院作為最早提出子午工程構想的部門和子午工程建設的牽頭部門,將在各方面做好與其他建設部門的協商與協調工作,并在政策、資源等各個方面,支持建設法人單位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的工作,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保質保量,圓滿完成子午工程的建設,按期開展科學目標的觀測與研究。路甬祥賀信中說:“黨的十七大為我們建設創新型的國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對科技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與期望。我們科技工作者要深刻認識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深刻認識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做出當代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并祝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在講話中指出,子午工程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部署的第一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開工是我國空間物理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重要內容。子午工程的建設將為我國研究空間環境中災害性天氣的變化規律、預報模式和方法,建立空間環境監測和保障體系奠定重要基礎,對于發展空間科學、增強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子午工程的開工宣告我國“十一五”規劃部署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又向前邁出堅實一步。張曉強強調,為做好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強合作,發揮12家共建單位的積極性和優勢,將子午工程建成科技界合作的楷模;二是精心組織,嚴格按照國家批復的建設內容、規模和進度要求實施建設,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將子午工程建成一個精品工程;三是開放共享,積極探索和創新工程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最大程度上發揮投資效益,將子午工程建成資源充分共享的公共科研平臺。
子午工程沿東經120°子午線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緯度線附近現有的15個監測臺站,建成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中高層大氣的風場、密度、溫度和成分,電離層、磁層和行星際空間中的有關參數,聯合運作的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總投資1.67億元,建設期3年,將建成空間環境監測、數據與通信、研究與預報三大系統。
子午工程由中國科學院牽頭,教育部、信息產業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共同建設,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為項目法人,牽頭負責具體建設工作。
開工儀式上,子午工程總經理、空間中心主任吳季匯報了項目開工準備情況。子午工程科技委主任魏奉思院士作了子午工程科學目標介紹。子午工程12家共建單位共同簽署了《子午工程數據共享協議》。隨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和中科院院領導、院黨組成員陰和俊共同為子午工程開工剪彩。
2021年五一假期后,吳俊偉又準備出趟遠門。他添置了件連帽的深色沖鋒衣,防風遮雨透氣,適合在高原穿著。吳俊偉的目的地,是位于海拔3830米的稻城縣噶通鎮,那里將建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
近日,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建設團隊之一——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清和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團隊合作,首次在北極上空發現類似臺風的“......
“蘭州地區是北緯40度和東經110度交匯節點,是子午工程的重點監測區域,建立國家子午工程將使蘭州大學半干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從當前的地面和低層大氣觀測,向中高層大氣觀測擴展,將......
發表在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評論》上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范艾倫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人造的“太空屏障”正在向外推動范艾倫輻射帶。這一驚人事實意味著,我們人類不僅在改造地表,也在改造近太......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制的裝載于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C上的空間環境監測器于9月23日11時07分正式入軌服役,9月29日21點51分09秒加電開機。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參數和科學數據顯示各......
應子午工程科學運行中心的邀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波傳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丁宗華于5月31日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了題為“子午工程數據應用之非相干散射雷達”的報告。來自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
1月1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部委單位領導和專家出席......
我國空間天氣和空間環境領域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10月23日在京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這項工程將大幅提高我國空間天氣預報能力,為我國衛星、通信、導航、......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調研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鎮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禮一行首先來到海南空間天氣國家......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通過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組織的單位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科院計劃財務局、基本建設局、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