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并主持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5日在海南博鰲說,經過13年研究推廣,中國超級稻研究已取得可喜成績,在糧食主產區小面積試種大獲成功,水稻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到2015年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的產量將達900公斤/畝。
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始于1996年,是為解決未來中國糧食安全危機進行超前部署,由“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提出并主持,列為國家“863”計劃,計劃確定了第一、二、三期攻關目標。
袁隆平院士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博鰲)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上作主題報告稱,超級稻育種計劃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分別于2000年和2004年如期實現第一期700公斤/畝(10.5噸/公頃)和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800公斤/畝(12.0噸/公頃)的產量指標,科技部于2005年啟動超級稻第三期 900公斤/畝(13.5噸/公頃)的計劃研究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糧食主產區小面積試種大獲成功。
袁隆平介紹說,遵照科技部2008年立項的“強優勢水稻雜交種創新與應用研究”計劃,第三期目標分三步實施,即2010年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的產量指標達830公斤/畝;2012年達860公斤/畝;2015年達900公斤/畝。
國家設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項目以來,已確認在中國推廣超級稻新品種有71個,其中超級雜交稻占64.8%,該計劃實施至今已進入大面積推廣運行階段,2009年種植面積超過9000萬畝(6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21.2%;截至2009年超級稻累計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52500萬畝(3500萬公頃),按每畝增稻谷60公斤(每公頃增稻谷0.9噸),已累計增產稻谷3000萬噸,創造經濟效益超過700億元。
“超級雜交稻研究意義重大:有利于保障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有利于中國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助于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升了中國種業科技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袁隆平說。
相關鏈接: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耀光團隊,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郭晶心團隊研究揭示了雜交稻超親晚熟的主要遺傳基礎是聚合了來自雙親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
在安徽廬江白湖農場,13000畝“寧香粳9號”稻桿挺立、穗大粒飽、豐收在望。在近日召開的優質食味粳稻寧香粳9號現場觀摩培訓會上,參會專家實地參觀了廬江縣郭河鎮王仕照家庭農場種植的800畝連片寧香粳9號......
日前,“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中國作物學會與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共同簽署《“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為繼承和弘揚追求真理、敢為人先、鍥而不舍、埋......
近日西南大學展出一批珍貴檔案其中就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學時期的學生證這張學生證紙張雖已發黃但依然能清晰看到袁隆平當年的學號、入校日期以及每一學年的注冊登記等信息在學生證后面還有一段留言隆平同志:......
來源: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2023-05-2211:555月17日,河南省檔案館辦公室主任楊寶章(右一)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左一)、袁隆平夫人鄧則(左二)贈送檔案仿真件和影集。“雜交水稻......
兩年前的今天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從此,春種秋收都和懷念有關年輕時袁隆平決意報考大學的農學專業父母都不同意袁隆平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說服了父母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我夢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涼。”他把功勛寫在大地上,一生躬耕田間換得稻香豐年。今天,袁隆平離世2周年。風吹稻禾,永遠懷念!......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游艾青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雜交稻粳兩優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國通過審定。這是我國首個通過國外審定的粳型雜交稻品種。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從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扎實。......
9月7日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誕辰92周年。當日,《中國現代科學家--袁隆平》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在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周義祥、袁隆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