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研究表明改變土地的使用從而生產基于農作物的生物燃料確實可能導致比燃燒化石燃料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亞馬遜雨林被砍伐用于建立大豆種植園
這兩項研究都發表在了上周(2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它們估計了把森林和草原轉變成農田用于生物燃料生產的影響。兩項研究都得出結論說,這樣的生物燃料帶來的碳排放——由生物質分解或者燒荒種地導致——造成了“碳債務”,需要使用數十年甚至數個世紀的生物燃料才能補償它們。
這一發現否定了此前的主張,即用生物燃料取代化石燃料可以抵消溫室氣體排放,因為生物燃料(的原料)在生長時可以吸收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Timothy Searchinger是其中一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此前的估計并沒有納入轉換土地利用方式所犧牲的碳貯量和碳截存。
Searchinger及其同事研究了美國生產玉米乙醇的農田使用情況,還計算出需要167年才能償還農田使用改變所導致的碳排放,而在30年中,來自玉米乙醇的碳排放可能比燃燒汽油產生的排放增加一倍。
他說:“美國和歐洲的生物燃料正在讓農作物價格上升,這很自然就會導致更多的把林地變為農田的行為。這樣農民就可以掙得更多的錢。”
這組作者寫道,這種林地變農田的情況將大部分發生在巴西、中國和印度。
在另一項研究中,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估計了把原生植被土地轉化為農田的各種情況下的碳債務和償還時間。
他們發現把亞馬遜雨林變為農田從而生產的大豆生物柴油需要大約320年才能相對于石油柴油獲得“碳效益”。對于在巴西熱帶草原生產的生物柴油和甘蔗乙醇,這個數字估計分別是37年和17年。
這組作者認為,改善農田的生產力,用廢生物質、城市廢物或者廢棄農田上生長的生物質生產生物燃料,都是避免改變土地使用的方法。
這些研究結果并沒有讓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科學家Roberto Schaeffer感到吃驚。他告訴本網站說:“沒有人認為砍伐森林用于生物燃料生產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他說, “生物燃料只在特定的環境下有效,如巴西生物乙醇的例子。增加生產而不毀滅森林是有可能的。”
鏈接到Searchinger等人的論文 [kB]
鏈接到Fargione等人的論文 [kB]
參考文獻:
Science 10.1126/science.1151861 (2008)
Science 10.1126/science.1152747 (2008)
相關新聞:
2023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要點 2023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
4月7日,《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在高性能織構壓電陶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晶粒定向排列的鋯鈦酸鉛陶瓷》(Leadzirconatetitanateceramicswithalignedcr......
記者3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近期研究發現,濫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變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風險;而施用生物炭肥,則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將全球變暖潛勢最小化。這一研究,為不同旱地的......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我國提出了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傳統能源低碳綠色化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新能源器件(如燃料電池......
巴西環保組織“氣候觀測站”于當地時間3月23日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匯編了從2010至2021年間巴西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報告顯示,巴西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0年的約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了202......
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22年度前沿科學中心立項建設的通知》,南開大學“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獲批立項建設,這標志著該校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據悉,“有機新物質......
近日,清華大學主導的一項關于北方野火的國際合作研究登上國際科學頂刊Science(《科學》)。研究發現2021年北方森林野火二氧化碳排放創歷史新高,占當年全球野火碳排放的23%。而二十年前這一比例通常......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該議案提到,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
......
2023年3月2日下午,由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首期“海淀區中小學科技教師系列培訓”(以下簡稱“培訓班”)開班儀式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