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聯合研究小組在南非發現兩副不完整的類人動物骨骼化石,兼具猿類和人類特征,表明其正處于南方古猿向人類轉變的關鍵過渡階段,有望填補人類進化史上的缺失環節。英國《泰晤士報》9日刊發的報道認為,該發現有可能重新書寫人類的進化史。
這兩具骨架是由南非金山大學古人類學家李·伯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于2008年8月在南非斯泰克方丹化石遺址區的馬拉帕洞穴發現的。
科學家將這兩具化石骨骼認定為新物種,取名“Sediba”(西迪拔,在南非語中的意思是泉水),中文譯為“南方古猿源泉種”,其中一副骨骼屬于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另一副屬于一名30來歲的女性。他們生活的年代可能介于178萬年前到195萬年前之間。兩具骨架出自同一個洞穴,且相距不遠。
Sediba兼具猿類和人類的特征:突出的鼻子、相對較小的臼齒、顴骨縮回、長腿等都與現代人非常相似。但同時,他們的頭部很小,大腦僅比當時的南方古猿稍大;手臂很長,表明這種古人類非常善于爬樹。他們的手像猿類那樣彎曲,但手指排列緊密。這些特征都與南方古猿比較接近。另外,他們已經具備直立行走的能力,甚至可能已經會跑。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物種源于南方古猿非洲種。
科學家一直認為,南方古猿是原始人(Homo)的直系祖先,但伯杰表示,Sediba可能才是現代人類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的直系祖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學院的柯林·葛洛福斯則認為,Sediba的特征表明,它可能就是原始人家族的成員,不屬于南方古猿家族。
研究人員在洞穴中還發現了至少25種其它種類動物的化石,其中包括劍齒虎、野貓、棕色鬣狗、野狗、羚羊以及馬。
《紐約時報》指出,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不管怎樣,這兩副新骨架化石的發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日,同時發表在《科學》《科學進展》和《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21項研究,公布并詳細解釋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腦細胞圖譜。這些研究對3000多種人類腦細胞類型進行了特征分析,闡明了某些人類腦細胞與......
不久前,遼寧省認定了首批20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自獲得認定以來,不少教育基地相繼開展了公開課、主題展覽等特色活動,積極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現實中,一些教育基地的開放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難以......
近日舉行的一場深夜談判中,英國終于和歐盟達成協議,重新加入“身價”950億歐元的歐盟旗艦科學項目——“地平線歐洲”。這意味著英國科研人員可以申請“地平線歐洲”的項目資金并申請參與相關研究。據《自然》報......
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同期會議——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是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應用物理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將注意力神經網絡與圖神經網絡相結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設計蛋白質。該方法將幾何深度學習與語言模型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不僅可預測現有蛋白質特性......
“我看到小蝌蚪了,在動呢!”近日,在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人類精子庫,30余名孩子聚精會神地看著顯微鏡,心中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這里是我國首個人類精子庫,也是目前我國冷凍規模最大的人類精子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大灣區科學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橋梁廣東加快推動粵港澳協同創新,蘇國輝院士率先在內地建立聯合實驗室“今天有沒有運動啊?”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與人聊天時,最常用......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袁之良團隊與南京大學尹華磊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打破安全碼率-距離界限的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也稱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成功實現508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