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題為《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對IPCC報告的科學性質疑》的研究報告,近日正式完成。且看如下觀點:“近百年來,氣溫的上升和全球氣候的變化屬于正常波動范圍。與其說氣候變暖,不如用‘氣候變化’來得客觀”,“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和氣溫的關系復雜,它們與氣候變化存在多大相關性,還尚待研究……”
全球氣候是否正在變暖、溫室氣體排放是否罪魁禍首等問題,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家與科學家關注的焦點。“氣候變暖派”與反對派各執己見,爭得不可開交;而這份由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領銜完成的報告,以系統詳盡的科學數據與論證,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研究結果提出了異議。
“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等理念,對于節約能源、保護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要說這都和氣溫升高、全球變暖有關,恐怕并不那么簡單。”在我國科學家看來,目前諸多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最近100年來全球年平均氣溫上升0.74℃,而近100年來的全球平均地面氣溫曲線表明,氣溫呈急劇上升趨勢。”IPCC認為,氣溫上升,主要是由于工業化引起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等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同時也與森林砍伐、城市化與農業生產過程排放的上述溫室氣體有關,與太陽輻射變化無關,氣溫上升99%是人為原因所致。
對此,承繼成教授分析,全球氣候變化是氣體地球子系統的更次一級子系統,具有不同時間尺度的波動性、周期性和不確定性特征,同時又有時間與空間、整體與局部的復雜關系——若進行10年、50年或100年氣候變化趨勢研究,必須有賴于較長時間尺度的數據。從6億年的時間尺度看,地球氣候具有三次較大的冰期與暖期的氣溫波動。以5000年的時間尺度來看:近代氣候正經歷著小冰期之后的“20世紀暖期”——即IPCC所指的上升0.74℃(小冰期之前依次為羅馬暖期、中世紀冷期、中世紀暖期)。即便如IPCC所預測,至2100年時,全球氣溫在現有水平14℃基礎上,可能再上升2℃,達16℃水平,也未超過歷史上羅馬暖期、中世紀暖期或我國仰韶文化時期的氣溫水平——其時約16℃至17℃。
“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關系,存在不確定性。”承繼成教授說,CO2引起的增溫效應,當超過一定臨界值之后就呈遞減關系。“比如,現在CO2濃度是280ppm,氣溫14℃,而在寒武紀時,CO2濃度高達6000ppm,但氣溫卻僅為30℃左右。”承繼成教授還舉例,1850年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濃度為270ppm,至2008年為387ppm——這160年間,CO2濃度增加了117ppm;同期CH4、N2O濃度也在增加,轉換成CO2當量,至少增加160ppm。兩者相加,溫室氣體累計增加量應為277ppm,而對應的,溫度只上升了0.74℃……“越來越多證據表明,CO2濃度與地表溫度并非線性關系,判斷氣候變化應用更多指標綜合評價,如海洋運動、太陽活動等。”
承繼成教授表示,姑且不論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關系,近百年來導致CO2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亦尚待研究。據了解,與IPCC認定氣溫上升99%由人為原因所致相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Miller研究小組認為,來源于自然排放的CO2為3000億噸/年,占97%,來源于人類活動的約80億噸/年,占3%。“比如,汶川地震釋放的CO2,約為人為排放的CO2一年總量的2%,而每年全球7級以上大地震平均為18次,中小地震加無感地震每年數量平均為2萬多次。這些地震或斷層活動,都會釋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
“太陽活動與氣溫變化密切相關,而且影響很大。”研究報告提出,近百年來的大量實測資料證明,太陽活動哪怕只有一點微小變化,也能通過臭氧作為“放大器”間接影響到氣溫的顯著變化。
“目前尚無充分證據論證氣溫上升導致極端氣候,并由此對地球帶來不可逆轉影響。”承繼成教授表示。
據IPCC預測,氣溫上升的結果將導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將被淹沒,并導致極端氣候如暴雨、干旱、颶風、大雪頻發,并將造成病蟲害、瘟疫及有害人類健康的事件發生。因此,IPCC認為,“必須保證2100年時,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能超過2℃。若超過則將使人類經濟受到嚴重損失,若超過4℃,人類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但在承繼成教授看來,即使100年后氣溫果真增加至16℃左右,也仍未超出羅馬暖期、中世紀暖期水平——那時未出現極端天氣頻發和嚴重災害現象。實際上,暴雨、干旱、酷熱、嚴寒等天氣現象自羅馬暖期以來就一直存在過,并不構成危及人類生存的重大災害。
為積極響應聯合國2025年冰川保護年主題,4月9日至1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科學院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聯合舉行“中巴經濟走廊氣候變化與水安全效應國際培訓班”。培訓班......
氣候變化會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這項研究給出答案。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系統量化1986—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響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
2月24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2次全會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這是IPCC全會第一次在中國召開,來自130余個國家的IPCC成員國政府代表、有關觀察員組織和國際組織代表參會。全會將重......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