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5-11 09:54 原文鏈接: 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舉辦

            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承辦的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已經連續舉辦5屆了。每屆都能吸引來自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分子影像學領域的頂級專家前來參加。研討會完全按照國際學術會議的慣例舉行。在正式會議前夜進行的基調演講和歡迎酒會成為最受歡迎的傳統,每個人,不論是學者、醫生、企業家,還是學生,都感到這里仿佛一個分子影像學的中國大家庭,大家隨意而親切地交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學術交流的朋友。

      這一次作基調演講的分別是美國核醫學會前主席、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教授Michael J. Welch,以及世界分子影像學會主席兼日本分子影像學會主席、福井大學高能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藤林康久教授。他們分別介紹了美國和日本核醫學及分子影像學的發展歷程。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他們都表示,杭州的研討會已經成為中國分子影像學界與世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臺。

      浙江大學醫學PET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所長張宏教授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這個會議平臺促進國內相關領域快速向前發展。”

     

    一門新興學科

      分子影像學是一門在核醫學和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1999年,分子影像學的概念首次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Weissleder提出,迅即吸引了全世界學者的目光,并被美國醫學會評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10個醫學科學前沿領域之一。

      美中核醫學會副主席、得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 癌癥中心教授David Yang博士告訴記者,在醫學影像學里,有五種不同的影像手段。CT,多重X光照影,也叫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看到深層的組織病變;核磁共振(MRI),看到的是水分子的移動,當某個部位病變發炎水腫,影像上就會亮起來;超聲波,是音波頻率的反射;核醫學影像,采用同位素顯像,靈敏度最高;光學照影,原理與核醫學影像很像,但能看到分子的熒光成像。“在所有方法里,只有同位素會衰減,所以不存在長期的毒性問題。而CT、超聲波等的造影劑都會存留在體內較長時間,造成長期毒性。所以這是核醫學的一個優點。”Yang教授說。

      Yang正在從事藥物篩選工作。他告訴記者,由于毒性小,同位素衰減快,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規定,用分子影像學進行的藥物篩查研究只需要15天的毒性測試,而其他手段需要50天到180天。“所以核醫學(篩查藥物)的上市速度比其他任何一個都要快。”Yang說。目前,他主要關注心臟、腦神經和腫瘤這幾個領域,“有很大的空間來研發更新的藥物”。說到這里,他顯得非常有信心。

      相比于國際上的進展,中國的分子影像學起步于2000年初。與協和等大醫院的醫學院相比,浙江大學可能僅是國內分子影像學研究領域的后起之秀。浙江大學在2004年成立了醫學PET中心,張宏就是在那個時候放棄了在日本和美國更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祖國,承擔起籌建浙大PET中心的工作。近幾年,在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研究所、浙江省醫學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又分別在浙江大學成立。“從醫院、學校到浙江省政府,都非常重視這一塊,雖然時間很短,但進展很快。”張宏說。

      2005年,剛回到祖國的張宏,在學校和醫院的支持下,啟動了第一屆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國內從事這個新領域研究的學者并不像國外那么多,所以,“我們主要是搭建一個平臺,使國內外的專家能夠密切交流。”張宏說。五年來,這個平臺在合作研究、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都得到了意外的收獲,加強了國內和國際的深層次交流。

      目前,張宏帶領的團隊正在開發新型顯像劑和分子顯像技術,希望中國也能像日本和美國那樣,建立健全的市場,由制藥公司來生產顯像劑。他們還在關注干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分子影像研究,期望對下一步臨床應用奠定理論與實踐基礎。而由于國內在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中還沒有高精度、早期的和超早期的診斷,他們也在從事高精度的分子影像臨床應用研究。

      “分子影像技術很新,在推廣時有些病人和臨床科室的大夫不夠了解。”盡管現在這項技術的費用比較高,但張宏希望今后把費用降下來,讓更多病人和醫學研究者受益。過去,離開了影像醫學就談不上是現代醫學;現在和未來,離開了分子影像就實現不了個體化醫療,分子影像是未來醫學模式發展的方向。

     

    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必須結合

      “中國的問題是缺少與海外核醫學界的緊密聯系,很多東西只有參加國際會議才能學到。”Yang非常重視參加在各國舉行的相關學科的國際會議,這也是他到杭州的主要原因——學習新知,了解國內分子影像學的發展情況,或許還有可能的合作機遇。

      他對中國分子影像學的發展非常關心。“困難一定是有的。”Yang認為,第一個困難是經費,因為作這項研究,或者從事分子影像臨床工作需要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藥品。第二個困難是人才,這門學科需要分子生物學、藥物化學、放射化學等學科的知識背景,急需復合型人才,在美國和中國都是一樣。第三個困難是需要工業界的支持,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中間需要工業界作為橋梁,而中國在這方面恰好比較“脆弱”,這對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臨床診斷非常不利。

      對此,張宏也表示贊同。一方面,國內放射化學發展緩慢制約了分子影像學的發展,目前能夠培養優秀的放射化學專業人才的單位不多;復合型人才也相當稀缺,因為分子影像是一個高度交叉的學科,涉及物理、化學、藥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甚至涉及計算機和軟件。

      另一方面,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相互脫節。國內各醫院或研究機構已經有100多臺PET儀器,但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問題:醫院的PET儀器絕大多數被用于檢查病人,用于開展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而在專門的研究所或大學,PET又幾乎都用于基礎研究,如細胞研究和動物研究,和臨床接不上軌。“既能夠開展基礎研究,又能夠開展臨床研究的單位非常少。”張宏告訴記者,目前分子影像主要作轉換研究,即從基礎研究中發現一些能夠解決臨床問題的技術和方法。轉換研究離不開基礎研究,也離不開臨床應用,但目前很多地方都是脫節的:只作臨床研究會重復,無法將這種技術提升;純粹的基礎研究怎樣推向臨床也是個問題。“分子影像學從基礎到臨床的鏈不能斷,目前很多地方都斷了。”張宏深有感觸地說。

      面對這種情況,張宏認為,國家倡導大學的醫院必須是研究型醫院,這為解決分子影像學的困境指明了一條途徑。“大學的醫院一定要肩負起研究型醫院的責任,通過開展研究,提高臨床水平,而不是日復一日地進行臨床檢查。”張宏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說,如果大學的醫院僅僅做臨床,或者僅僅搞研究,就失去了研究型醫院的意義,會落后于時代和國家的要求。可喜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也在努力將基礎和臨床結合起來。

      盡管如此,由于國內并沒有像美國、日本、歐洲那樣,有一個專門的分子影像學術組織,所以目前只能依靠各單位,包括大學醫院和研究所自身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來推動分子影像的發展。“并不是說,沒有學術組織,就不努力了。”張宏說,這是個新的領域,所以國內外差距并不像其他領域那么大,對中國的研究者來說,要抓住新學科的發展機遇,通過加強自身建設趕超國外的研究水平。國內若干個科研單位和醫學院都在堅持自己的研究來緊跟國際水平。“在這一點上我們責無旁貸。”張宏說。

     

    中國儀器的市場探索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單保慈已經是第5次來杭州參加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了。該所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ET儀器,品質和國外大廠的儀器沒有差距,價格還更便宜,售后服務更加齊全。“參加這個會議主要是了解現在應用的情況,改進我們所研究的內容和對象,可能大家作研究時有些特殊的要求,我們在做設備的時候把這些加上,更能適合用戶的要求。”單保慈這樣告訴《科學時報》記者。

      然而,他們的產品起初只是一個科研項目的附帶成果。在中科院高能所,單保慈所在的課題組主要作醫學影像研究,由于經費有限,不可能花幾百萬元買一臺PET儀器,他們只好自己想辦法,申請了中科院的設備研究項目,自己研發出PET儀器用來做實驗。后來他們發現,市場對PET有需求,自己研發的實驗設備可以做成產品。

      但當他們試圖進入市場時卻發現并不似想像中順利。國內科研機構和醫學院都喜歡購買國外大廠的產品,花大價錢也沒關系。

      單保慈告訴記者,現在他們主要精力還是作科研,沒有公司也沒有市場營銷人員,所以將來可能通過出售知識產權的方式,把這個產品轉讓給其他公司去做。他們做得很成熟的是用于小動物的PET,可以提供給科研機構使用,其精度高于臨床用PET。這也是國外大廠不太關注的領域,因為臨床用PET市場大、利潤高,所以小動物PET的市場就被大廠暫時擱置一邊,沒有被大面積占領。但由于動物分子影像設備市場小、門檻高,國內很多公司不愿意涉足,單保慈還是擔心這項技術不能很好地轉移出去。

      不過,因為設備本身價格低,維修保養費用又遠遠低于國外大企業的標準,單保慈認為,中國的PET可以瞄準國外科研機構的市場,走一條從外向內包圍的道路。

      盡管臨床用PET已經被國外大公司占據,但單保慈他們還是通過申請國家“863”計劃項目,成功地研制出我國的乳腺癌分子影像設備。“應用于人的分子影像設備在銷售時情況會好些,但我們的銷量還是遠遠小于國外產品。”單保慈認為,阻力很大,要占領市場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相關文章

    2022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IIC)圓滿落幕

    今天圓滿落幕的“2022中國IC領袖峰會”為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的峰會之一。本屆峰會以“20年,砥礪前行”為主題,匯聚半導體業界專家和企業領袖與中國電子和IC設計行業資深工程師、技術和供應鏈專業......

    全國X射線衍射與新材料學術大會第三輪通知發布

    “第十四屆全國X射線衍射與新材料學術大會暨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研討會”第三輪通知 “全國X-射線衍射與新材料學術大會暨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研討會”是由中國物理學會 ......

    又一國際研討會聚焦營養,這一人群備受關注

    5月16日~19日,第九屆紐迪希亞營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上召開。時值2022年全民營養周,本次研討會以“聚新視野,營全生命”為主題,邀請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等在內的......

    中外閱讀學研究會在京成立并舉辦首屆學術研討會

    4月23日,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到來、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之際,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中外閱讀學研究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外閱讀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外閱讀學研究會的前身是......

    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舉行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舉行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20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團隊啟動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研究,是國內最早啟動相關研究的團隊。目前,太陽能人工光......

    僅剩兩日,JPM全日程抓緊看,了解全球醫療投資新動向

    2021年第40屆JP摩根醫療健康大會(J.P.MorganHealthcareConference,JPM)將于線上展開為期四天的醫療健康投研討會。研討會邀請到知名行業先驅、新興杰出人物、來自整個行......

    “雙碳目標下如何實現低碳保供”研討會舉行

    “十四五”是我國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落實碳中和目標相關工作的關鍵期和攻堅期。11月24日,“新型電力系統底層邏輯思考——雙碳目標下如何實現低碳保供”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從低碳保供的角度,思考當下構......

    《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發布

    11月10日,在中國礦業金融高層研討會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礦業50指數研究報告》。報告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國礦業結構特征和發展趨勢的礦業金融指數理論和技術......

    全國開展!第25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10月28日,第25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研討會設置了北京分會場,臺北分會場,以及呼和浩特、海河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分會場。 &nbs......

    全國開展!第25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10月28日,第25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研討會設置了北京分會場,臺北分會場,以及呼和浩特、海河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分會場。 &nbs......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