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價值優劣要靠市場評價,灌輸式教育扼殺學生創新精神
3月14日14:30,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兩會專區”與網民進行在線視頻交流,主題為:自主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有網友指出,袁隆平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卻獲得了篩選條件更為嚴格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能否從這一現象中反思一些什么?
對此,路甬祥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資格當選科學院院士,之所以沒有能當選,是因為那時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體當中,對于一個人成就的評價,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頗,主要強調生命科學,當時比較強調的是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是否創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考察,當時袁隆平先生所做的還是用比較傳統的雜交辦法來做的,所以沒有能夠選上。
路甬祥指出,其實,按照院士章程的規定,并沒有說要用什么方法,只是說他在某一個領域里面要有系統的、重要的創造和發明。袁隆平先生創造了雜交水稻,它的產量提高幅度很大,在中國能夠多養活7000多萬人,這是一個重大的貢獻,這個技術傳播到東南亞,傳播到其他國家,世界上都承認他是對人類有貢獻的杰出科學家,他的貢獻是重大的,而且他的成就也是系統性的。
所以路甬祥個人認為,袁隆平完全有資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只不過是一個歷史上的誤會。
署名“白塔”的網友提問:路甬祥副委員長曾經提倡學術界要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端正科學理念,構建和諧的學術生態。從國家層面上看,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激勵和懲罰機制,才能夠實現您倡議的這個目標?
對此,路甬祥表示,從國家層面,也同樣應該深刻地理解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和真實的價值。因為科學主要是遵循客觀規律,還沒有被人們所認識、未知的規律,需要艱辛的探索,來不得浮躁和急躁。對科學探索的主要途徑,是國家通過穩定地對基礎科學的支持,讓科學家自主地探索這些真理。如果評價體系過于以論文數量來衡量一個人成績的話,往往會誤導科技人員,技術的價值主要還在于應用,最終它的優劣要靠市場來評價,它的有效程度也要通過市場來反饋。
所以,他覺得對技術的評價,不應該是指太多的政府獎項,應該通過ZL的轉移、通過產生市場效益對發明人、對創新者或者創新的單位進行回報。當然,對社會特別有貢獻的技術方面的人才,國家也可以進行獎勵。但是應該放得稍微后一點。接受歷史的檢驗,接受實踐的檢驗,給他以榮譽。
路甬祥還指出,政府能做的主要還是在知識評價獎勵方面做得更加適當。當然對于違背科學道德、誠信行為的,應該嚴肅地查處,嚴重的要給予精簡,這是針對另外一種方面來說了。也要看到,大部分的科技人員還是積極努力,求真務實的。真正違背科學準則的還是少數,但是要引起注意。
對于教育問題,路甬祥在與網友的交流中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鼓勵學生按照標準答案答題,其實扼殺了很多學生的創新精神。
路甬祥認為,人在小的時候、幼年的時候,天生就有一種求知欲,就有一種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你如果過早地進行灌輸、過早地規定他要做什么,怎么想問題,他自身的求知欲望和發展的動機,往往容易被抹煞,甚至誤導。這主要是一個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問題。
他呼吁,全社會要努力改變客觀存在的,已經有很長歷史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先可以在點上突破,鼓勵一些地方、一些學校做創造性的實驗,取得成功了,大家都來仿效。另外逐步地把教育的供給適當增加,因為過去至少應試以來,優質的教育資源比較短缺,大家要進一個好學校,又要保持公平,只能通過考試。現在的情況有改變了,現在包括大學的招生,也比較多了,還有許多自立學校發展得很快,高職階段的教育也發展很快,所以逐步可以引導,減少、縮小學校之間質量方面差距,鼓勵學校辦出特色來。家長和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年紀小的時候,家長幫助選;年紀大了以后,應該鼓勵本人自主選擇,他學什么,要發展成為什么樣的人。因為社會對各級各類、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并不都只要尖子人才,還需要能夠在各行業有創造性思想和能力的人才,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更多信息,請瀏覽訪談實錄:路甬祥談自主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
(2024年6月25日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修訂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第二條中......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進入信息時代,芯片已然成為處理信息的“大腦”。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封裝數十億個晶體管,堪稱人類最復雜的壯舉之一。可是,當數據量指數性爆發,僅憑集成更多晶體管不再“一招鮮”,元器件的發熱問題成為限制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