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家張曉東談如何識別地震謠言和科學正確應對地震等問題
【摘要】中國地震專家張曉東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的“地震預測”都是謠傳,目前我國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很低。
1.近期網絡上關于地震的謠傳比較多,如何識別地震謠傳呢?
地震專家張曉東:今年4月份以來,網絡上流傳著關于陜西興平市、江蘇南京市等多個地區的地震謠傳,謠傳中發生地震的地點不同,但是主要內容基本相同,都是“據美國宇航局、美國國家地震臺網預測:中國某地幾級大地震于2010年幾月幾日幾點降臨,震中為某某地……”。
這是一個典型的地震謠傳,識別的主要依據有:
①超過目前地震預報的實際水平。我國地震預測預報的實際水平是對一些類型的地震進行某種程度的預測預報,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測預報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很低。在國際上,地震預測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而地震謠傳都是提出了地震三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謠傳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②跨國地震預報。這不符合國際間的約定,也不符合我國關于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我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預報意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發布。
③對謠傳有意渲染官方色彩。謠傳一般有“某某知名專家”、“某某國家地震部門”發布,引起公眾的誤解。
此外,還有一些謠傳對地震后果過分渲染。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后常會出現“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等傳言,這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2.什么是地震謠傳?
地震專家張曉東:有時會有一些關于地震的“消息”在社會或網絡上流傳,它們不是政府公開發布的地震預報意見,而是地震謠傳,地震謠傳很容易造成社會紊亂,給人民正常生活帶來影響。
強烈地震瞬間造成的災害使人們對地震恐懼,加之對地震知識和相關法規不夠了解,人們便容易偏聽偏信一些無根據的、所謂的“地震消息”,這是地震謠傳得以存在的土壤。產生地震謠傳的具體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現象,如由于氣候返暖果樹二次開花,動物繁殖造成的遷徙,春季大地復蘇解凍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現象,誤認為是地震異常。
②地震部門正常的業務活動,如野外觀測、地震考察、對某種前兆異常的落實、地震會商、防震減災宣傳、地震應急演練等,引起的猜疑。
③來自海外蠱惑人心的宣傳,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別有用心的造謠。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當受騙。
3.聽到地震謠傳怎么辦?
地震專家張曉東:
①不相信。盡管地震預測尚未過關,但是有地震部門在進行監測研究,有政府部門在組織和部署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地震謠傳。
②不傳播。應當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壞性地震將要發生,是絕對不會向人民群眾隱瞞的。因此如果聽到地震謠傳,千萬不要繼續傳播,對傳播地震謠傳者,國家會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③及時報告。當聽到地震傳聞時,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和地震部門反映,協助地震部門平息謠傳。
④如果發現動物、植物或地下水異常時,要及時向地震部門報告,不要隨意散布,地震部門會采取措施及時進行調查核實,出現這些異常的原因有很多。
4、公眾應該如何科學正確應對地震
地震專家張曉東: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地下巖石受力變形超過一定限度后突然破裂引起的的地面震動,就像刮風、下雨這些自然現象一樣,是必然要發生的。
我國地處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多發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絕大多數省份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烈地震。根據20世紀全球資料統計,我國在全球陸地面積7%的國土上,發生了占全球地震35%的7級以上大陸地震;我國大陸平均每年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歷史上我國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傷亡。
目前地震預測預報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不過關,對大多數地震國內外地震專家都很難做出準確的預測。我國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只有政府具有地震預報發布權,公眾千萬不要輕信地震傳言。
地震發生后,科學應對地震災害的基本原則是:沉著冷靜,臨震不亂,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開闊的地方,這是應急避震比較好的方法。緊急疏散時,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可以采取趴下、蹲下或坐下姿勢的正確避震姿勢;注意保護身體頭、頸部、眼睛、口、鼻等重要部位。如有可能時,利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侵入。要注意躲避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最好選擇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進行避震,如承重墻角、炕沿下或低矮、堅固的家具邊;堅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等。
5、如何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
地震專家張曉東: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而破壞性地震大多發生在農村地區,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員中近60%為農村人口。長期以來,受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農村地區建房未納入抗震設防監管,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廣大農村基本處于不設防的狀態,一次5級多地震,往往就會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倒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廣大農村地區的防震減災工作。針對我國農村民居防震能力薄弱的現狀,2004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對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出了具體要求。為了及時總結交流各地經驗,2006年國務院在新疆召開全國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會議,會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地震局和建設部《關于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見》,全面部署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實施;2006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防震減災規劃》將“建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區”作為防震減災“十一五”階段目標,并明確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務。
自全國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會議以來,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抗震農居工程實施。16個省(區、市)成立了領導和辦事機構,29個省(區、市)召開了專門會議或下發文件,部署本地區農居工程實施;一些地區通過出臺扶持優惠政策,開展宣傳動員,引導農民群眾建設抗震農居;有些地區把農居工程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統籌推進。目前,新疆、云南、甘肅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新疆共建成179萬余戶抗震農居,云南加固改造、重建近59萬余戶抗震農居,甘肅結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移民搬遷等建成70萬余戶抗震農居,其他地區也通過示范試點、災后恢復重建等共建成148萬戶抗震農居。幾年來,新疆地區發生多次破壞性地震,抗震農居無一倒塌,汶川地震中即使在實際烈度Ⅷ度的地區,抗震農居也經受住了考驗;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阿勒泰地區連續遭受三次罕見的強降雪侵襲,房屋大量倒塌,抗震農居完好無損,這些都充分顯示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顯著成效。這些減災成果提高了農村抗御地震的能力。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結合新農村建設等工程,不斷提高廣大農村民居的抗震設防能力。
2023年9月16日,格陵蘭島Dickson峽灣一處高約1200米的山體坍塌,世界各地的地震學家記錄到了奇怪的地震信號。近日,一項發表于《科學》的研究對信號的產生進行分析后指出,這次坍塌引發了巨大的海......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地質學論文認為,地震可能導致石英中形成電場,從而導致金塊沉積。這項基于實驗室實驗的研究發現,或有助于理解某些金礦如何形成。該論文介紹,石英是......
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地質學論文認為,地震可能導致石英中形成電場,從而導致金塊沉積。這項基于實驗室實驗的研究發現,或有助于理解某......
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高效的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據介紹,......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郭超凱)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
他,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讀博士生,致力于地震研究,日前以一作身份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她,是一個從小喜歡中國文化的00后土耳其姑娘,現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成績......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警報解除通報。今天7時58分臺灣海域發生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監測顯示,地震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并對我國臺灣島沿岸局......
據報道,根據臺消防署統計,4月3日花蓮7.3級地震目前已造成全臺4死97傷。一名司機在大清水斷崖遇落石被砸身亡;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得卡倫步道為當地知名景點,3日上午游客較多,目前已知有3人遇難。......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臺灣花蓮縣海域4月3日早晨發生7.3級地震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研究分析認為,這次地震發生在臺灣花東縱谷斷裂北段上,初步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03日0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3.81度,東經121.74度)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04月03日08時1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10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