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3-18 09:10 原文鏈接: 明廷華:30年春天,反思科學界的三大問題

    林自新:氣候變化是當下亟待關注的重要命題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至今,已經30年了。這30年,科學作為一種精神,究竟是在我國扎根了呢?還是作為一種新名稱,已然被我們的民族文化安然地消解了呢?

    明廷華

    林自新 記者 易蓉蓉/攝

    “30年過去,作為對這次大會的紀念,科學界應該好好回顧這30年的歷程、好好總結經驗,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經驗的總結和理性的分析,過去做得比較少。改革開放30周年,各個行業都要回顧和總結,我們科技界回顧和總結的起點就是科學大會。這30年,中國科技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的變化,這個應該充分肯定。”明廷華說。
     
    “十分可喜的歷史性變化是,科學研究服務于國家的建設目標。這個觀念在廣大科研人員中深入人心。這是歷史性的變化。有時候,思想上、觀念上的變化,比其他方面的變化更重要。”
     
    “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在新的形勢下,也有一些問題。鄧小平大多把科技與教育放在一起講,講科技的時候,對教育提出很多意見。經濟的發展關鍵在科技,科技的基礎在教育,這個觀點大家都認同。鄧小平同志在講話中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和科技專家,要培養人才,教育要改革。胡錦濤提出,要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和科技領軍人才。我們國家現在擁有3500多萬科技人員,但是,有多少世界一流的大師?今天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人才培養——我們今天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政策導向和改革,都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明廷華說。
     
    “這些年提出素質教育工程,但結果怎么樣?給我的感覺是,素質教育看不出明顯的成效,反而應試教育還在變本加厲地推行。我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期待教育回到原點》,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的教育是做什么的,原點就是老老實實培養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我們現在教育產業化,一窩蜂地爭建研究型大學、一流大學,一位導師帶十幾個研究生,大學無限制地貸款,中小學生的沉重負擔一直沒有減輕,圣潔的殿堂正在成為腐敗的重災區……對這些問題,我是深感困惑的。”明廷華說。
     
    “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學術不端行為,不斷地被曝光,在培養人才的殿堂,剽竊、造假日益嚴重,太不應該了,實在痛心。”
     
    “小平在科學大會上對人才培養提出殷切的期待,但30年過去了,恰恰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重溫小平的講話,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明廷華說。
     
    反思科學界的三大問題
     
    說到科學界,明廷華表示:“要反思3個問題,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問題、科技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創新文化建設問題。”
     
    “2006年我國科技研發投入達到3000億元,占GDP的1.42%,但是科技資源的效率怎么樣呢?我們出了幾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我們能拿出多少項原創性的國際上承認的科技成果?我們的科技資源是大大豐富了,但是利用的效率到底怎么樣?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科技機制和體制上的問題。科技資源沒有好好地配置,重復、浪費,沒有有效地整合,這是由機制體制上的分散狀態造成的。當時鄧小平提出科技五大‘方面軍’——中科院、高等院校、地方、部委、軍隊,要統一調度。現在看,這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應當進行深刻的反思。”
     
    “第三是創新文化建設問題。創新文化建設,首先要搞好學風。小平在科學大會上講過,科學技術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有好的學風。現在不少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學風很讓人痛心,不抓不行。”
     
    “同時,還要注意形成百家爭鳴的氛圍。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可以開個會,辯論辯論,這也是學風建設的重要方面。但是現在,百家爭鳴的氛圍相當欠缺,這對科學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有時候是擔心知識產權流失,有時候是因為權威院士發話了,別人就不敢說了。”
     
    “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圍太少”,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光召去年年底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類似的觀點。“現在,反倒經常出現兩種不開放的情況:一是缺乏學術民主的氛圍,往往是院士或領導一講話,就再沒有人敢講話了;二是實行不必要的封鎖,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知道了。”“部門之間、學科之間的協作和交流越來越少了,更不用說激烈的爭論。”
     
    明廷華說,對周光召同志這些針砭時弊的觀點,他深表同意。
     
    “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利于科技創新的一面。尊師是好的傳統,但可能變成迷信權威。以官為貴的思想,在科技界仍有影響。1975年,胡耀邦提出,我們要向‘家’發展,不要向‘官’發展,要成‘家迷’不要成‘官迷’。當時發現很多青年想當官,因為當官有資源配置的權力。我接到過這樣的名片,研究所所長,后面是個括號,注明正局級待遇。高校招聘一個科長,教授副教授都爭著去,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冒尖人才,尤其是學術上處于上升狀態的年輕冒尖人才,不要輕易安排他們擔任行政領導職務。否則,會違背我們的初衷,一是造成不好的政策導向,二是影響了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明廷華說。
     
    “小平同志鼓勵創新。他認為,應當讓科技人員潛心研究,要鼓動他們敢想、敢研究,給他們創造條件,鼓勵創新。有什么束縛科學發展的緊箍咒,就要消除。在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小平同志的指示,顯得尤為重要。”明廷華說。
     
    “氣候變化是當下亟待關注的重要命題”
     
    “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一系列新興的工業,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等,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上的。……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特別是由于電子計算機、控制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了很多新型科技領域。
     
    當年參與起草鄧小平講話稿的林自新,因為在科學出版社,接觸了不少國外的科技信息。“我就根據國際上的關注焦點,列舉出了不少當時的熱門行業,特別強調自動化和計算機。”林自新說。
     
    “如果現在再讓我起草這一段,我想我肯定不會這么寫。”林自新后來擔任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我近年來比較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
     
    “1979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科學促進發展大會,我認識一個世界銀行的科學官員。后來,我到這位官員位于華盛頓的辦公室,看到一塊雕刻著字的木頭,上面寫著‘技術是答案,但問題是什么?’我體會,這是強調技術發展的重點必須針對社會的需求。現在我們發展技術,什么問題最重要呢?我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就是個最大的問題。”
     
    2002年以來,林自新曾組織翻譯美國學者Lester Brown的新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B模式:拯救地球 延續文明》等書,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參考,并建議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組織開展《2050年的中國》的研究。
     
    “小平在科學大會上講,科學技術要全面發展,科學技術人員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的關系,和衷共濟,大力協同。現在人類發展面臨一個巨大的轉變,經歷了過去三五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要改變發展模式的時候了。中國怎么辦?這給我們的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林自新說。
     
    對今年年初的冰雪災害、海平面上升、水危機、煤和石油的短缺、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問題,林自新表示十分擔憂。
     
    “去年,美國的《原子能科學家公報》,把世界末日的時間又提前了幾分鐘。原先主要考慮核戰爭,現在考慮第二個因素,就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代對人類最大的威脅。它有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就會有很大的災難,而且不可逆轉。”
     
    環境方面的科學家提出要進行環境技術革命。認為,上個世紀的技術,比方說能源方面的,應該退出歷史舞臺。“氣候變化就跟核災難一樣,是一個嚴重的災難。我建議像‘863’、‘973’那樣,來一個‘008’建議,建議黨中央用更大的力量、下更大的決心來應對環境和氣候問題。爭取全球氣溫升高不要超過工業革命以前的兩攝氏度,爭取二氧化碳濃度不要超過工業革命以前的一倍。現在應該為全世界‘2℃’、‘1倍’而戰。”林自新說。
     
    “要像‘兩彈一星’那樣,搞‘兩度一倍’的偉大科技工程。我認為,這個任務可能比‘兩彈一星’更艱巨。因為它涉及到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等的轉變。應該全國一盤棋,大家協作,用‘兩彈一星’的精神開展‘兩度一倍’的偉大科技工程。”
     
    “我們的科技發展要針對當前的問題,要遵循近幾年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所以,我們在紀念科學大會30周年的時候,實施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便成為重中之重了。十七大,胡錦濤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有人將其跟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匹配,也有人將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匹配。總之,是嶄新的要求,這些思想針對的是客觀情況、是事情的發展、是經驗的總結。小平早就關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他經常講要控制人口,注意自然環境保護。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講話,建議加以匯集整理,供大家學習,也可以說是對三卷《鄧小平文選》的錦上添花。”
     
    (感謝實習生劉淑整理部分錄音;原題《30年春天 中國還有力量未爆發》,載于《科學時報》2008年3月18日)
     
    更多閱讀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圍太少
     
    科學時報:科學大會再開思想啟蒙之門
     
    路甬祥:從科學的春天到建設創新型國家
     
    王渝生:在科學的春天里播撒希望
     
    李俠:流放者的歸來與從容地棲居 紀念科學大會30周年
     
    紀念“科學的春天”3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科學時報:紀念全國科學大會召開30周年之追憶篇
     
    科學時報:紀念全國科學大會召開30周年之思考篇        
     
    金吾倫:“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新時期解讀
     
    王揚宗:知識分子:從“臭老九”到“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科學時報:紀念全國科學大會召開30周年之展望篇
     
    高慶獅:我曾是“鄧小平伸到科學院的黑手”
     
    于維棟:溫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遠
     
    李喜先:二十一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的春天——加速科學技術全面全新后現代化
     

    相關文章

    科睿唯安:氣候危機需要全球協作解決方案

    6月16日,知名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舉行在線研討會,發布了其科學信息研究所(ISI)關于氣候變化合作研究的一份觀點報告。該《報告》認為,盡管國際合作有所增加,但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總體上仍是以某個國......

    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職(專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學校254所。本名單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全國成人高等......

    我國將新增8個國家大氣本底站

    6月1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現有7個國家大氣本底站和即將建成的廣東新豐國家大氣本底站基礎上,在環渤海、膠東半島、四川盆地、南海等區域......

    溫室氣體排放立即停止依然有可能“慣性升溫”

    根據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6日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即使排放立即停止,世界依然有42%的概率走上比工業革命前升溫1.5℃的道路。然而如果排放至2029年前都未削減,這一可能性將上升至66%,這凸顯出......

    國家氣候中心:今年主汛期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

    我國當前已進入主汛期,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主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6月至8月,我國總體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季節內氣候變率大,主要多雨區在我國北方。在降水方面......

    中國駐意使館為國際機構頒發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5月31日在羅馬舉行頒獎儀式,為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授202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駐意大使李軍華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熱帶農業中心頒發獎章和證書。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與......

    韓宇:科學基金深化改革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法》落地生根

    以科學基金深化改革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法》落地生根韓宇*莫漫漫呂棟范英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韓宇研究員,博士。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秘書長。摘要本文系統梳理并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何為“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痛處如何解決

    最近,一篇題為《糾正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誤解》的文章在網絡流傳。該文以新加坡國立大學兩位高級講師瓦尼克和鮑威爾近日發表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上的文章為基礎,采訪了這兩位專家,對他們的觀點做了總結......

    加快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綱要》如是說

    日前,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更......

    印度熱浪發生可能性增加30倍!就是原因在于誰

    自今年3月初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一直處在極端高溫天氣下。世界天氣歸因組織(WWA)在北京時間24號早上4點發布對這場熱浪的歸因分析,指出氣候變化讓本次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30倍。今年3月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