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一個中微子粒子的“華麗變身”——由μ子中微子變身為τ子中微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表示,該發現將有助于更好地解釋宇宙形成的奧秘。
中微子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粒子,它獨有的物理特性一直深深吸引著科學家。中微子總共有三種類型:τ(陶)子中微子、μ(繆)子中微子和電子中微子。理論推測,它們會隨著周圍環境或由自身觸發在這三種類型間不斷轉化,這也被稱為“中微子震蕩”。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中微子相互轉變的直接證據。2006年,CERN開始向地球的另一點——位于意大利境內的格蘭—薩索實驗室發射μ子中微子束。此次實驗中,中微子束穿越地球所經過的距離達730千米。
科學家預測,當這些被發射出去的中微子到達格蘭—薩索實驗室時,其中一些μ子將轉變為τ子。格蘭—薩索實驗室安裝在地下的中微子監測儀屆時就會收集到有關的數據,從而確定μ子是否真的轉變成了τ子。
格蘭—薩索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表示,經過3年多的監測,他們終于觀測到了μ子中微子中的1個已經變成了τ子中微子。
科學家表示,這是首次找到中微子震蕩的直接證據,其意義十分重大,將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中微子從太陽到達地球時的數量要明顯小于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計算出來的數量。
總結多年實驗事實而發展起來的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認為,中微子的質量為零,在相互作用中輕子數守恒,中微子不會從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類型。
然而近幾年由不同國家、在不同地點、采用對不同能量中微子靈敏的不同技術,都測量到太陽中微子丟失,其最直觀的解釋是中微子有質量,且存在中微子振蕩。
其實,科學家之前已經發現了中微子震蕩的非直接證據。早在1998年,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大氣和太陽中產生的許多μ子中微子和電子中微子在到達該探測器時消失了。
現在,科學家終于捕捉到了中微子“華麗變身”的直接證據。CERN發言人詹姆斯·吉列斯表示,探測到中微子的“華麗轉身”非常令人激動,它推翻了原有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
另外,宇宙學的實驗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宇宙質量是暗物質。由于中微子充滿整個宇宙,有質量的中微子是宇宙暗物質的候選者之一,對宇宙演化理論研究亦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天文學家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高級深星系外巡天獲得的數據,在宇宙大爆炸后僅3.5億年誕生的一個古老星系中,首次探測到了豐富的碳。......
暗物質困擾了物理學家20多年。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的DAMA/LIBRA實驗一直在記錄其探測器中每年的閃光波動,這似乎是暗物質的跡象。但沒有人能夠明確復制這些發現。但據《自然》報道,在......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借助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丹麥科學家在天文學史上首次見證了宇宙中最早3個星系的誕生——這一事件發生于134億至133億年前。這項研究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有關宇宙歷史的新......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黑洞周圍一個名為“暴跌區”的奇怪區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這個區域,在這里物質不再圍繞黑洞旋轉,而是直接落入其中,但以前從未觀測到過。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42億年前的宇宙有什么?基于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最新超深場巡天數據,中外天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宇宙中迄今最遙遠的中性氫(HI)星......
4月21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第五代寬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關鍵技術設計驗證與研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江陰召開。在當天的會議上,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揭牌。第......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借助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繪制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相關宇宙演化線索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暗能量似乎正在減弱。相關研究結果公布于預印本網站arXiv。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的......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今天,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運用了“龍蝦眼”微孔陣列聚焦成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