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陳女士最近腦子像過電影 前不久,她和身邊的很多人一樣迷上了中醫養生――電
視頻道鎖定了各類養生節目,各類養生書籍也看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照方抓藥”為自己和家人“調理”一下。但是,看的節目、書籍多了,深深的困惑也隨之而來:那些頂著各種頭銜、光環侃侃而談的“專家”,他們的觀點和建議五花八門,又有不少互相抵觸。到底該聽誰的呢?
不久前,陳女士為自己和丈夫預約了悟本堂的健康咨詢,咨詢費高達2000元,還被排到了9月份。但陳女士覺得,多花點錢、多等些時間都沒關系,只要能讓“神醫”給調理調理還是值得的。可沒想到,還沒輪上自己,通過媒體卻得知所謂“神醫”張悟本竟然根本沒有醫生資質、他的養生理論也缺乏科學根據。后怕、疑問、氣憤……多種情緒困擾著她。
勿讓“養生”淪為招搖撞騙大旗 “再這樣下去會毀了中醫!”面對諸多張悟本式的“養生大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氣憤地說,“現在很多人都把自己所謂‘養生保健’的理論同中醫連在一起,吹噓自己是古代御醫、名醫的傳人。但是調查發現,這些人很多沒有任何中醫學的知識背景。”
溫長路說,當前,人們關注健康、注重養生的熱情空前提高――沒病的人想預防,有病的人也希望少吃藥或者不吃藥,從而避免藥物副作用。而且,現在人們普遍壓力都比較大,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但是又沒有發生疾病,這類人群就更希望通過一些食療或者小偏方來改善體質。“在幾千年的實踐過程中,中醫藥在預防疾病和治療相關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簡、便、驗、廉’的特性讓很多人從中受益。‘中醫養生’這一理論,絕不能成為某些人招搖撞騙的大旗。”
“中醫養生強調的基本理念就是‘順其自然,弛張有度;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說,“因此沒有哪種食物或者哪種藥物是適合任何人,是包治百病的。如果有哪位‘專家’說吃某種東西就能治所有的病,那么公眾就要提高警惕了!”
“在重視中醫養生的同時,公眾還必須樹立個體化的養生觀。”國家級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說,“個體化,就是‘因人施養’――人體不是一臺機器,不可能用一、二、三、四、五,紅、黃、藍、白、黑統一配送,而是要根據不同體質狀態,進行個性化保健。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才真正體現了中醫因人制宜的養生觀。美國健康專家阿特金斯醫生曾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因傾向,不同的歷史,不同的需要和要克服的不同健康問題,不同的飲食口味和不同的代謝反應,沒有一個固定模式可以適合所有人的飲食。”
“大量冒牌專家的涌現,說明我們醫學工作者的工作做得還不夠,老百姓還聽不見我們的聲音,或者說我們雖然做了一些,但是我們的聲音比起冒牌專家來說還小得多。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問題。”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劉力生認為,“我們要想辦法讓老百姓相信我們,聽到我們的聲音。”
據悉,近期,為了樹權威,正視聽,讓老百姓真正走近中醫、了解中醫、認識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將推出100位科普專家,并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健康科普專家”稱號。
“中醫藥專家們真的也要轉變觀念,勇于承擔做好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科學普及工作的責任。”高思華說,“只有真正的科普隊伍占領了陣地,才能不給冒牌專家以可乘之機,才不至于被這些人損毀了中醫的聲譽。”
造“星”不止,張悟本式“大師”不絕 張悟本“養生大師”的面目被戳穿了嗎?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6月2日,悟本堂作為違章建筑已被拆除。與此同時,張悟本的“著作”在一些新華書店的保健書專區悄然下架,讀者可以持銷售憑證退書……
然而,張悟本式的“大師”不會再有了嗎?
答案似乎并不那么肯定――“大師”張悟本留下的空間,或許很快就會被其他“大師”填滿。只要為了私利而不斷造“星”的利益鏈條不被斬斷,無數張悟本式的“大師”仍然會粉墨登場。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念數字就能降血壓”、“吃生泥鰍能增強體質”,這些充滿誘惑、做足了噱頭的“概念”來自于“大師”之口,卻無不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擴散開來。
張悟本現象被曝光,一系列造“星”的商業鏈條也逐漸顯現在人們眼前。背后的專門經紀人團隊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讓“大師”登陸熒屏,而一些媒體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和片面追求收視率的壓力下,把健康知識普及節目變成了娛樂節目。而隨之而來的出版商為了圖書銷售繼續推波助瀾,熒屏上、書籍中的互動,不斷將造“星”推向高潮。由此,“大師”、經紀人、媒體、出版商財源廣進,只有公眾成為被愚弄的對象。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李俊德指出,一些講養生的人常常宣稱自己是“國家領導保健醫”、古代“御醫”、名醫“傳人”,以此騙取公眾信任。像之前媒體披露的劉太醫、林光常等人的頭銜都存在造假。
試問,那些開辟養生節目的電視欄目、那些出版養生書籍的出版商,是否真的具有最基本的醫療健康判斷能力?那些涉及億萬公眾生命健康安全的話題,是否一句“專家觀點不代表我們媒體立場”就能免責?
“健康養生是科學,不是娛樂,不能‘戲說’。如果不負責任,就會誤導受眾,甚者傷害生命。”高思華認為,正是由于很多媒體在做養生節目時太商業化和娛樂化,導致很多真正的中醫藥專家不太愿意出來做科普講座。也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面對大眾的健康普及,有時醫生能夠起的作用很小。”中華內分泌學會副主委李光偉說,醫生對上門看病的病人能起作用,但健康知識普及還要靠媒體的宣傳、靠科普的教育、靠政府的主導。”科學知識不去占領陣地,科學知識宣傳不好、不生動,那些糊涂的觀念,甚至錯誤的東西就會占領陣地。目前,這方面問題非常嚴重。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如果媒體幫偏見來推波助瀾的話,媒體就喪失了社會責任。”
“現在,有些曾為張悟本這樣的‘養生大師’提供傳播平臺的媒體總以法律為借口,說我們做這個節目不違法,我們出這個書不違法。但是他們想過沒有,你或許不違法,但是道德呢?媒體宣傳造成直接的、間接的公眾健康問題,媒體是否應該承擔道德責任呢?”溫長路的話令人警醒。
亡羊補牢,還需堵住監管漏洞 張悟本一直強調,他從事的是營養咨詢,而非坐診看病,收取的不是掛號費,而是咨詢費。對于廣受質疑的行醫資質問題,張悟本認為,食療不是醫療,他所開出的全部是飲食,并沒有開藥,因此跟行醫沒有任何關系。
食療、醫療的界線怎樣劃分?是不是沒有開藥就不算行醫?還是說只要有某種行為,就算是行醫?張悟本的辯解,暴露出相關制度的缺失和監管部門的尷尬。
王琦教授指出,當“養生專家”層出不窮,養生講座如火如荼,養生書汗牛充棟,養生方法多如牛毛的時候,我們是全部照搬,還是有所選擇?所以養生“熱”了,我們更需要的是“冷”思考。
“我們國家,在養生保健方面,也必須建立嚴格的資格準入機制,設置起一道堅固的防火墻,”高思華呼吁說,“不能把鑒別真偽專家的責任推給公眾。”
“的確,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保健機構的準入標準,保健機構需要什么樣的資質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對于張悟本的‘悟本堂’到底算什么機構不好界定。這正反映出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不夠規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坦言。
吳剛表示,關于保健機構建立標準,保健養生人員的準入門檻,養生保健的服務內容、流程等相關規范的制定正在調研、商討中,規范保健機構的試行標準有望今年年底前出臺。
“張悟本現象”是一場公共衛生教育 “從本質上說,‘張悟本現象’就是一起公共衛生事件,足以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教授說。
黃建始從大健康觀的角度將“張悟本現象”和“
甲流事件”作了一個有趣的對比――二者的出現都嚴重地影響了公眾健康;二者都是突然發生迅速蔓延;二者都有傳染源:在甲流事件中是病毒;在張悟本事件中是“大師”;二者都有傳播途徑:甲流通過呼吸道傳播;“張悟本現象”通過電視和書籍傳播;二者都有易感人群:甲流中是對甲流病毒沒有免疫力的國人,在“張悟本現象”中是對其傳播的危害健康信息沒有免疫力的國人;二者的易感人群都是數量龐大……
“人類基本征服傳染病的三大武器是抗生素、疫苗和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樣,對于‘張悟本現象’也需要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需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聯防聯控、依法科學處置。”黃建始教授說,“對抗‘張悟本現象’的‘抗生素’就是啟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緊急立法嚴厲打擊傳播危害健康信息牟利的行為;‘疫苗’就是早已研制出的健康教育讀本――《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同樣,對抗‘張悟本現象’也需‘整體生活水平提高’――提升醫療和公共衛生系統幫助國人管理健康的能力,構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
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教給公眾科學的、正確的健康知識、保健知識,從而來調整行為。如果國民的健康素養提高了,也就不會有人再迷信一本書、一個人了,“悟本”們也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此類現象才能真正消亡。
中醫養生理論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中醫所說上醫“治未病”的境界。
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內容,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要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何謂“食療” 中醫食療,是根據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給病人制定各種不同的飲食配方,以達到輔助治療及輔助診斷的目的,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組織修復代謝機能,糾正營養缺乏。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重視食物在“養”和“治”方面的特性。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體現了“藥治不如食治”的原則。宋代的《圣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谷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余種,動物類藥物400余種.皆可供食療使用。
國外如何界定營養保健師 在國外,營養保健師是健康隊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他們出現在醫院、保健機構、診所、社區、學校、政府、食品和制藥工業、餐飲企業、研究機構、健身中心、私人訓練及咨詢等不同領域中,各自有明確的界定――
診所營養師:負責確診病人的營養問題,列出保健計劃并監督飲食變化的有效性。通常他們在醫院、社區健身中心或保健機構工作,解決公眾體重控制、飲食營養、心臟病、癌癥、兒童和老年人等方面的醫療保健需求。
營養咨詢師:為個人、機構、商務組織和媒體提供有關營養、食療和餐飲服務等方面的專家建議,他們經營的是自己的私人咨詢業務。
公共保健營養師:他們在公共保健領域工作,了解大眾的營養需求,確認社區中的營養問題,并發展營養教育項目和健康促進戰略。通過在社會公共保健領域和社會服務部門的工作,公共保健營養師們向其他公眾部門、專家和公眾提供訊息與咨詢性服務。
社區健身中心營養師:這些營養師與社區和個人進行合作,目的在于提高其營養水平,抵御疾病,增進對飲食的關注以及提高個人對健康的控制能力。
教育領域中的營養師:在飲食學、護理學、醫藥、制藥及配藥、牙醫學、食品生產和兒童保健等方面,他們對學生開設營養學、食品化學和餐飲服務管理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在小學、中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醫院都有所開設。
研究性營養師:負責作出研究項目的計劃并執行。這些項目能從根本上提高醫療護理水平,節約餐飲服務成本。通常大學、保健機構和企業對營養師們作的研究給予支持。
公共衛生事件 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