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40年間,北京的夏季短持續性降水總量逐步增多,而長持續性降水總量卻減少,這反映出華北地區在顯著升溫。這是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宇如聰等人得出的一項結論,他們的研究論文《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變化特征》發表在2008年第7期的《科學通報》上。
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中國華北地區的低層大氣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顯著升溫,從而使該地區更易于在午后和傍晚前后出現短時的降雨。而東亞夏季風的減弱使到達華北地區的水汽減少,導致持續時間長的降水量顯著減少。(來源:北京晨報 王大鵬)
(《科學通報》,2008 53 (7): 829-832,李建,宇如聰)
更多閱讀(英文)
中國氣象局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紹10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11月氣候趨勢預測和氣象服務提示。首先是10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肖潺介紹,10月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
新研究發現泥炭地脆弱易受干旱影響隨著泥炭地干燥,泥炭分解并釋放二氧化碳,加速全球變暖研究表明,這一過程在泥炭地歷史上已經發生過一次——并且可能再次發生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于數千年前......
聯合國警告說,地球正走向“氣候災難”。27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2022年排放差距報告》。報告稱,最新數據表明,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4至2.6℃。報告顯示,自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
在10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生態環境部表明了中方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公約》和COP27)的基本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
近年來,全球諸多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野火,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員俞妍與合作者考察了全球逾15萬次大面積、持續性的野火事件,發現其中逾90%的事件......
10月8日,科學傳播者SimonClark在英國倫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1世紀一位名叫沈括的中國科學家是第一個認識到氣候變化的人。Clark說,天氣和氣候科學史主要以歐洲為中心。因此,在撰寫今年早些......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電(韋香惠)拉尼娜事件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對于今年是“冷冬”還是“暖......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會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1951年至今發生了15次......
東亞夏季風主要受到海陸熱力差異的驅動,表現為較強的南風和充沛的降水。每年東亞夏季風建立和撤退的時間不同,造成雨季持續時間不同,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與東亞夏季風建立相比,較少研究關注東亞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