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貿易摩擦加劇,出口面臨多重壓力。
原料藥:期待抓住仿制藥市場機遇 對于一個全球產業的后來者,低端進入、規模效應、成本優勢是其迅速崛起的“利器”。然而,隨著全球經濟氣候的變化,“利器”鋒芒銳減,需要重新審視市場、自我定位。經過2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原料藥行業,如今就站在了這樣一個位置上,原料藥企業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今天都必須直面變革與調整的大勢。
嚴峻考驗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信息顯示: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貿易大跌22%。但是,醫藥行業卻顯示了極強的發展活力,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銷售額達8370億美元,實現了7%的正增長。其中,新興醫藥市場的增長幅度在10%~16%,發達國家醫藥市場增長5%。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貿易在2009年也創紀錄地達到5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藥行業基本面繼續保持良好,完成工業增加值352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
但事實上,在這些繁榮的數據之后,嚴峻形勢已若隱若現。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表示,目前中國企業面臨原材料、動力、燃料等價格上漲的巨大壓力,一季度原材料、動力、燃料購進價格上漲了9.9%,人力成本上漲8.9%。同時,1~3月全國CPI上漲2.2%,4月上漲2.8%,這表明,一季度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企業利潤大幅縮水,加上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負面因素,更增加了醫藥市場的不確定性,醫藥行業面臨重重壓力。
一是醫藥行業虧損面正在擴大。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化藥原料藥、化學制劑、中成藥、衛生材料和醫藥用品企業的虧損面均有增長。其中,原料藥企業虧損面增長了18.6%,化學制劑企業增長了23.9%,中成藥企業增長了24.4%,衛生材料和醫藥用品企業增長了15.23%。以化學制劑和中成藥制劑生產企業的虧損情況較為突出。這表明,在原材料大幅上漲,人力成本增加和藥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制劑企業的經營正在遭遇巨大壓力。
二是中藥材價格飛漲,游資炒作嚴重。據初步統計,我國500多種常用中藥材中有400多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一些資源性藥材,如三七、天麻等,價格上漲了多倍。盡管這與西南地區上半年的干旱有關,但是游資炒作的因素對市場價格影響很大。預計今年中藥材價格漲勢還會持續。
三是人民幣升值壓力正在加大。據醫保商會粗略統計,在前不久的第107屆廣交會上,由于企業和客商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擔心,普遍不敢簽長單、大單,3個月內的短單數量超過了50%,而且下單的基本都是老客戶。目前,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已經進入“8時代”,人民幣升值特別是對以歐元結算的企業出口造成了巨大壓力。
四是國際貿易摩擦明顯加劇。原來對我國的反傾銷等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現在比如南非、俄羅斯、巴西等國與我也開始出現貿易摩擦。這表明,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經濟低迷,也影響到發展中國家。
五是國際監管加強。據了解,歐洲藥品質量管理局去年受理來自印度和中國的CEP申請占到申請總數的60%,他們共審查了29個企業,其中有16個是我國企業。我國企業的不合格率達到34%,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7~2009年不符合要求的申報企業從18%上升到了34%。歐洲藥品質量管理局已經將中國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美國FDA駐華辦事處也表示,美國加強了對中國出口到美藥品的監管。這無疑將使我國藥品進入國際高端市場更為困難。
六是外資大量進入,在流通和研發等多領域形成了內外資企業的多方博弈。到2012年,隨著大批原研藥ZL到期,跨國藥企研發能力下降,加上全球經濟低迷,醫藥支出水平下滑,仿制藥將成為全球制藥業爭奪的焦點。
穩中有憂 在6月初上海舉辦的第十屆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上,本報記者走訪了多家企業,發現各個企業由于業務板塊不同,經營方面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東瑞制藥(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頭孢類抗生素以及系統專科藥物的開發、制造及銷售的企業,其頭孢類抗生素產品包括中間體、原料藥和粉針劑。該公司銷售總監薄輝表示,頭孢類大宗品種受形勢的影響不大,因為在該領域中國企業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公司有一些多年合作的老客戶,關系比較穩定。而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各家企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山西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7-ACA、頭孢類原料藥、克拉維酸鉀、頭孢制劑等,其銷售總監劉彤也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對企業的影響還不明顯,目前合作的基本都是老客戶。
健康網首席研究員吳惠芳用“理性、成熟”來評價現在的發酵類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的市場表現。2008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內發酵類產品價格開始上漲,其主要是由于限產和渠道囤貨。此后,由于盲目的市場預期和大量囤貨,導致2009年初國際訂單減少,直到2009年最后一個季度才有所恢復。吳惠芳表示,經過這一輪的洗禮后,盡管市場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不論是買家還是生產企業都冷靜了不少,目前的市場價格比較平穩。
而中藥類商品和化學合成類原料藥的出口則面臨挑戰。上海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游資炒作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許多中藥材的價格上漲了多倍,加上人民幣升值,許多出口產品已經不能出去,比如大蒜油。這對許多出口中藥材提取物的企業來說,影響很大。
在制藥原料中國展上,中國與印度的關系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據記者了解,由于市場環境惡化,目前國內原料藥企業對印度競爭者的擔憂情緒正在加重。企業反應,隨著人民幣升值和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一些優勢品種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正在減弱,有的市場甚至被印度企業橫刀奪走,市場格局正在悄然變化。企業擔心,這種變化繼續下去將對我國的整個行業產生影響。
醫保商會西藥部主任談圣采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對印度出口醫藥產品的總量保持增長態勢,價格持續走高,總額也有較大增長。盡管印度對我國原料藥的需求是長期的,我國對印度出口原料藥也仍保持增長,但是印度也是我國原料藥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兩國的競爭也是長期的:兩國都是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出口市場都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出口品種也有較多的重疊。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研究員袁松林認為,中國與印度形成的競合關系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由于氣候原因,我國在發酵類產品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不論市場環境如何改變,這一本質都不會發生變化。而在化學合成領域, 我國并不具有獨特的優勢。
下一個機遇 我國原料藥行業需要直面困境,但是國際市場也并不都是挑戰,仿制藥市場的繁榮正在成為我國的下一個機遇。
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超過了8000億美元,全球藥品貿易額達3000多億美元。中國海關統計也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藥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3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8%,其中出口額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0.4%,進口額43.6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出口額高于進口額44億美元,貿易順差增幅為37.6%。醫藥外貿基本數據好于全國外貿總體水平。
據國際知名的醫藥研究機構IMS預測,中國醫藥市場未來將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IMS咨詢部經理史思民表示,2011~2015年間,將有銷售額為770億美元的ZL藥ZL到期。同時,仿制藥市場正在快速發展。2009年,仿制藥處方量增長5.9%,而同期品牌處方藥的處方量則下降了7.6%。在美國,仿制藥的處方量已占總處方量的75%,而2004年僅為57%。目前在全球醫藥市場的增長中,發達國家的貢獻率正在減少,而新興市場的貢獻率則達到了30%。
IMS預測,2009~2013年間,全球藥品市場上排名前20的企業中將有35%的業務受到仿制藥的挑戰,全球藥品銷售額中超過50%的產品將受到仿制藥的影響,仿制藥將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史思民還指出,因研發費用的上升,新化合物及新制劑上市量的減少,給醫藥研發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巨大的研發風險、高額投入及漫長的研發時間使醫藥企業對新藥研發持保守態度。調查發現,有45%的化合物因為最終療效不佳而被放棄,另外有24%的新產品與現有的治療方法相比無顯著差異。這無疑也給仿制藥的市場暢行提供了方便。
在制藥原料中國展上記者看到,浙江京新藥業有限公司還帶了制劑產品參展。其藥品制造公司副總經理陳紹碧說,從去年開始他們就讓制劑跟原料藥一起參展,而且對制劑有興趣的客戶還不少。事實上,中國原料藥企業在過去幾年已出現多元化發展的跡象,涌現出了一批以合同訂制和委托加工為主業的企業。這些企業已經逐漸擺脫了低端制造的身份,通過了相關的國際認證,成為跨國企業生產鏈條的一部分。而隨著跨國藥企將更多的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并且依托中國原料藥的優勢,中國制藥有可能在世界仿制藥繁榮中分一杯羹。
談圣采表示,在原料藥產業發展上,中國企業應該學習印度企業的成功經驗,逐漸走上高端、精品路線,以制劑帶動原料藥的發展。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印原料藥貿易上要注意選擇互補性品種,避免加劇下游產品的競爭,以自身的優勢品種為突破口向高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