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拓展空間 危機中孕育新希望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制造業的大國,卻難尋幾個全球叫得響的品牌;鋪天蓋地的產品,卻在高端市場上難覓蹤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制造”的尷尬愈加強烈。
“中國制造”,創造了財富,贏得了掌聲,如今卻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蛻變,刻不容緩,時不我待。
“中國制造”面臨新挑戰
2009年我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到15.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制造業大國。從鋼鐵到服裝,許多產品產量已占據全球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幾乎每小時就能向全球輸出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制造”。
然而,數量如此巨大的“中國制造”卻在國際高端市場上難覓蹤跡。統計顯示,美國市場上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費品中,約80%是“中國制造”,生產這些產品的大多數企業仍處于國際產業鏈中的最低端,只賺取著一點可憐的加工費,同時卻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都留在了中國。
就像在今年世界杯期間大行其道的“瓦瓦祖拉”。這種中國制造的喇叭在南非世界杯期間銷售超過100萬只,售價約為8美元,而它的出廠價只有0.3美元。“每個產品我賺一毛錢,工人賺一毛錢。”生產企業負責人鄔奕君說,“干了大半年,全算下來,我也就賺10萬元人民幣。”
金融危機給“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帶來巨大沖擊,2009年全年出口總額下降達16%。經歷了金融危機中的艱難跋涉,雖然今年前5個月全國出口大幅增長了33.2%,但制造業長期粗放發展帶來的“陣痛”仍在持續。
在“中國家電基地”浙江慈溪,主要生產小家電的華裕集團下屬幾個分廠“幾家歡喜幾家愁”。“去年我們就開始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但調整進度相對較慢的分廠目前的形勢不太樂觀,出口遲遲上不去。”華裕集團總經理黃照奇說,“主要是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慢,設計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非常短缺。”
他告訴記者,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去年底一有訂單就接,而今年有色金屬、塑料等原材料價格上揚,利潤空間被壓縮了,波動的匯率也對生產管理和企業發展增加了變數。
不僅是生產成本的壓力,日益增多的對外貿易摩擦也給“中國制造”帶來挑戰。僅今年一季度就有10個國家對我國發起19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表示,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與此同時,嚴控“兩高一資”、淘汰落后產能的國家戰略也讓“中國制造”的升級轉型變得日益迫切。
盡管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量落后產能依然存在,鋼鐵、焦炭、水泥等18個行業的落后產能占總產能的10%-25%。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已經成為提高工業水平,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嚴重制約。
“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爭市場、搶資源,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只有淘汰落后產能,才能為先進產能騰出空間,優化產業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
“中國制造”的生存之路變得空前嚴峻。
轉型升級拓展新空間
“改造傳統制造業,一靠技術進步,二靠自主創新。可以說,誰擁有了先進技術,誰就在未來的產業轉型、升級中搶占了先機。”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認為,“中國制造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往新型材料、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才有光明的前途。”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泰安特種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基恒看來,凡是必須從國外買來的產品,必然在價格或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凡是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來的產品,必然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話語權。
“這部由我們自己研制的礦山自卸車,性能、質量、技術水平等都不比外國產品差,同類進口產品價格要1500萬元人民幣,我們只賣700萬元。由于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即便這么便宜利潤都很高。所以我們敢于和國外企業抗衡,替代進口。”他說。
金融危機使國際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競爭對手升級了,能生存下來的企業,不但不能出錯,還要努力出彩、不斷創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正在勇敢而艱難地邁出第一步。
經歷了金融危機,很多企業認識到,靠原來的資源消耗型、低廉成本型的“中國制造”產品,正在遭受著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中間商壓價的多重擠壓,越來越難以為繼。以陶瓷業為例,目前中國陶瓷年產量70億平方米,原材料耗用量在1.6億噸以上。據地質礦產部門估計,照目前情況發展,今后幾十年內,我國多種用于建筑陶瓷生產的原材料將會枯竭。
廣東蒙娜麗莎陶瓷公司充分意識到了這一困局,加大升級轉型步伐,開發出以陶瓷工業廢料作主要原料的無機輕質多孔板,產品可隔熱、隔音、保溫、防火,年綜合利用廢渣7萬噸,節約能源680多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793噸、二氧化硫5.8噸、氮氧化物5.1噸。“這項創新不但使我們企業的廢料廢渣變成原料,還吃盡了周圍廠子的廢棄物。”公司技術總經理劉一軍說。
金融危機雖然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沖擊,但也為先進產能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基礎。
“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不僅是物質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綠色、節能的發展理念進一步達成共識。中國制造業,只有千方百計提升技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朱宏任說。
加大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拓展發展新空間,努力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爭取話語權和有利地位,正日益成為“中國創造”的自主行動。
“中國制造”孕育新希望
“金融危機后,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朱宏任說。
金融危機中,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
中國南車青島四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動車組生產基地之一,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統匹配最優的高速動車組從這里成批走向市場。現在,中國的高速列車已經實現出口,連美國、俄羅斯這樣的鐵路大國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南車董事長趙小剛深有感觸:在“千萬件襯衫換取一架波音飛機”的多年尷尬后,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終于越洋出海。科技創新給南車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
針對眼下的發展形勢,中國開始更注重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新興產業培育、投入與引領作用。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將繼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建立技術和研發中心,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整合科技資源。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鼓勵大型企業發揮研發優勢,培育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產業內和產業間的技術滲透體系;二是加強技術創新網絡體系建設,鼓勵中小企業積極進行應用性創新;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園區建設,提升園區在資產、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創新能力;四是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中國大多數工業行業和企業已經有能力更高效率地使用資源、更清潔地進行生產。“經過30多年市場經濟的鍛煉,中國工業的競爭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這一能力決定了我們的轉變速度可以比世界平均水平更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說。
“中國制造”,正在孕育新希望。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通過連接子(linker)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藥物偶聯至單克隆抗體(單抗)上而產生的。生產用原材料的控制單抗:ADC的單抗生產及......
記者今日從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獲悉,科技部日前正式批復由微芯研究院牽頭建設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區塊鏈國創中心將開展區塊鏈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集聚國際領軍人才,形成鏈接全球資源的創新網絡......
近日,2022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領域賽(青島)在青島高新區紅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次大賽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未來網絡與通信、新材料三大領域,匯集了111個來自全國的顛覆性技術項目,總決賽獲優勝獎后......
近日,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公布2022年度擬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名單,根據《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辦法》(魯科字〔2017〕167號)和《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魯科字〔2019〕93號)等規定,擬批......
同往常一樣,這個中秋節潘從明依然在車間度過。“工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在車間,潘從明心里有一種踏實感,工作20多年來,車間已然成為他的第二個家。潘從明是位于甘肅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
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實施一周年我市發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掛帥”科技需求榜單38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擬投入2.52億元時間向前,科技向新。9月14日,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實施一周年之際,我市發......
我國物聯網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最新進展如何,又將帶給我們哪些期待?8月28日,中國通信學會、中國電子學會在南京主辦的“2022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給出答案。現場,隨著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尹......
檢驗檢測科學儀器廣泛應用于科研、國防、工業制造及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其研發與制造能力是國家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科學儀器被稱作科學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共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占汽車出口總量的16.6%。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相關企業也積極搶抓機遇,大力開拓海外......
近日,2022年企業自主創新研討系列活動——廣西站活動在南寧啟動。活動以“破解‘卡脖子’難題,助推龍頭企業關鍵技術突破”為主題,邀請院士、知名專家等共同為企業解決核心技術難題,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集思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