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14 11:56 原文鏈接: 實施僅一月乳業新國標或醞釀微調

        剛剛實施一個多月的乳業新國標可能會有微調。經濟觀察網記者7月13日下午從相關人士處獲悉,針對目前爭議最大的兩項指標--蛋白質含量、微生物限量,可能的微調是,保持蛋白質含量指標不變,對微生物限量做出進一步“闡釋”.

      該人士稱,乳業新國標確定的生鮮乳“蛋白質含量2.8%”(即100克生鮮乳含2.8克乳蛋白)不變,“微生物限量(通俗理解是指細菌含量)每毫升200萬個”將再做要求。這種微調或將通過乳業新國標“釋義”或者是“執行辦法”的方式另行公布,比如不同微生物含量的生鮮乳執行不同的收購價格,即“優質優價”;另外,分階段實現更加嚴格的微生物含量指標。

      醞釀微調

      這一新的認識,是在7月13日衛生部召集各地奶業協會負責人進行的座談會后形成的。據了解,這個座談會的主要內容是貫徹執行乳業新國標,再討論新國標中爭議比較大的問題。

      針對上述相關人士的說法,本網記者向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魏克佳求證,魏不予置評,建議記者向衛生部詢問。截止發稿時,記者未能聯系到衛生部相關負責人。

      企業操縱?

      有支持新國標的專家認為,在中國現有的養殖條件下,原奶中的指標要達到“蛋白質含量2.8%、每毫升200萬個微生物含量”這樣的標準都很難。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發,正是因為過去的生乳標準強調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戶奶農達不到要求,才不惜鋌而走險;而且,由于是散戶養殖占主導,這些散戶少有能達到機械化擠奶、全程冷鏈儲存,所以,之前對原奶菌落總數的嚴格要求能否真正執行也成問題。資深乳業人士陳渝認為,這些都是中國乳業目前面臨的實際情況,與其制定高標準讓企業在檢測過程中做手腳,不如去實實在在地正視這個問題。他還表示,因為目前原奶收購環節中缺乏獨立第三方檢測,對于原奶的達標與否完全是由收奶企業說了算,而散戶也沒有能力承擔自行檢測的成本,所以高標準往往成為收奶企業掌握的話語權。

      有反對者認為,不能因為現實的養殖狀況落后,而保護落后生產者和生產方式--散戶養殖。反對者們認為,中國乳制品加工行業之所以比較混亂,與現行的行業標準低、準入門檻低有直接關系。他們認為,奶農的穩定應該通過政府制定的退出機制來解決,而乳業國標事關產業發展,理應遵循產業發展規律。

      在質疑生中出爐的乳業新國標,迅速被解讀為企業“操縱”的結果。

      實際上,在新國標制定前期,蒙牛、伊利確實都深度參與了新國標的起草。有消息說,《巴氏殺菌乳安全標準》和《滅菌乳安全標準》蒙牛有參與起草,《生鮮乳安全標準》伊利有參與起草。

      中國乳制品行業一直存在著巴氏奶陣營和常溫奶陣營的對立。就此次新國標事件,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陣營因對奶源質量要求更高,應該是希望新標準提高的一方,而常溫奶陣營則相反。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國標對于像伊利、蒙牛這樣的常溫奶大戶,的確是有利的。按照伊利、蒙牛的奶源處理能力,基本上可以占到全國散戶奶源的1/3左右,而且奶源分布很廣,而按照中國散戶奶源的現實情況,它們的原料奶就很難達到高標準。所以降低標準一方面符合了伊利、蒙牛奶源現狀。

      但也有專家對此持相反意見,認為反倒是超高溫滅菌技術對原奶的質量要求更高,因為超高溫滅菌技術對于溫度、處理時間都有既定的要求,如果原奶質量不達標,反倒將影響超高溫滅菌處理后的乳制品的質量。

      有大型乳制品企業的人士表示,公司一直堅持高的生鮮乳標準,從未有過放寬的動議。該人士還稱,如果放寬生鮮乳標準,只會使奶企在奶源收購上減弱對奶農的話語權,而且會增加低標準原奶的加工成本。

      所謂“乳業新國標”,是從2008年12月開始著手準備的,是將原來乳制品行業160余項數量繁多的乳品“國標”精簡合并為66項標準。這項工作耗時1年半。直至今年4月,新版乳業國標強制性標準份由衛生部牽頭制定,在衛生部、農業部等11個部委機構,七十多位不同領域專家的龐大陣營坐鎮后正式頒布,并從6月起開始正式實施。

      不過,乳業新國標一發布執行就受到了眾多乳業資深人士的質疑,質疑的焦點集中在幾個重要指標的降低上。比如,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和微生物及體細胞的指標比1986年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有明顯的降低。據介紹,1986年的國標中將生鮮乳收購等級設置為四個等級,而新國標中則取消了等級劃分,只設定了最低標準。與當時國標的第一等級要求生鮮乳蛋白質含量達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為每毫升50萬個相比,新國標的最低限值則只有蛋白質含量為2.8%,以及每毫升200萬個微生物含量。

    相關文章

    乳飲料≠乳制品,差太多,該如何區分?

    根據我們國家的相關規定,和(牛/羊)乳相關的飲品基本上可以分為2大類:乳制品、含乳飲料。國標GB/T21732-2008規定含乳飲料是以乳或者乳制品為原料,加入水及適量輔料經配制或發酵而成的飲料制品。......

    泰國發布《乳制品和乳制品行動計劃第一階段》意見征集

    泰國畜牧發展司消息:8月11日,該部門發布草案《乳制品和乳制品行動計劃第一階段(2021-2027)》,同時進行該草案的意見征集。一、制定該行動計劃背景:該行動計劃草案是在國際乳業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結......

    俄羅斯莫斯科地區將開通乳制品咨詢投訴專線

    俄莫斯科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Rospotrebnadzor)17日新聞消息:該局聲明稱正在組織開通乳制品質量投訴熱線事宜,從而幫助該地區居民更好的解決有關乳制品選擇及質量問題處理相關問題。......

    哈佛研究團隊發文探討乳制品攝入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

    近日,由哈佛大學牽頭的研究團隊在TheBMJ上發表題為“Associationsofdairyintakewithriskofmortalityinwomenandmen:threeprospecti......

    “2019乳制品檢測與控制技術交流會”在哈爾濱順利召開

    2019年12月05日-6日,由食品伙伴網主辦,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測試評價中心合作的“2019乳制品檢測與控制技術交流會”在哈爾濱順利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海關、質量監督、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及乳品企......

    山東將禁止小作坊生產乳制品等食品

    從山東省政府網了解到,為加強食品小作坊監督管理,規范生產加工行為,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省市場監管局組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小作坊監督管理的規定》。《規定》指出,縣級市場監管部門要......

    陜西組織召開乳制品食鹽生產安全風險研判會

    為強化乳制品食鹽生產食品安全風險防控,2019年8月21日,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分別組織召開乳制品、食鹽生產食品安全風險研判會。與會專家充分分析了當前我省乳制品、食鹽生產環節食品安全形勢,有針對性的提......

    滁州部署開展肉及其制品、乳制品和糧油等質量提升行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深化推進長三角食品安全區域合作,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根據《2019年長三角食品安全區域合作工作計劃》安排,市食安辦開展了肉及其......

    俄羅斯擬制定成品乳制品標簽指南

    據俄媒Dairynews12日消息:為更好的推進成品乳制品標簽試驗,目前俄羅斯聯邦工業和貿易部已制定成品乳制品標簽指南并就此與農業部進行協商。協商進程預計于8月15日結束。根據該指南要求:在俄聯邦境內......

    烏克蘭《牛奶及乳制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新規生效

    據烏克蘭媒體“農業新聞”17日消息,2019年7月15日,烏克蘭農業政策和食品部制定的《牛奶及乳制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新規正式生效。新規對牛奶及乳制品的生產、加工和進入流通等環節制定了具體要求,依據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