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了大批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工程建筑物損壞以及地面、道路破壞。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和道路破壞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則在短時間內不易被覺察。
理縣典型高山峽谷區的人口聚居點和河谷農業
地震破壞植被和農田
“事實上,強烈地震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多方面的破壞和影響,不僅對自然界動植物的生長、生存產生嚴重后果,而且對農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汶川地區屬于高山峽谷區,地層結構以疏松的千枚巖和片麻巖為主,地質條件非常差,生態環境也相當脆弱。
劉慶指出:“特別是8.0級大地震后發生多次余震,還連續下雨,引發了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因此,不光地震災害,震后的次生災害對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
汶川地震不同于唐山大地震,劉慶認為,汶川地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山體中上部的大量植被會被破壞,從而形成荒蕪的跡地;與此同時,這一區域內的部分動植物生境將喪失,影響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如該區域內的大熊貓;而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區的農業大多在河谷區域和山體中下部的坡地上,很容易被泥石流沖毀,從而損失大量的耕地。
受損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
四川是農業大省,主要農副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雖然汶川處于高山峽谷區,農業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地震涉及的綿陽、德陽、廣元、雅安、成都等區域的農業受到巨大影響。
“初步估計,受損的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可以耕作的土地了。劉慶說:“大量農田被淹、被毀,導致農田面積急劇減少。另外,新覆蓋上的沖積客土,其肥力和耕作性能很低,土地生產力可能大大降低。”
四川重災區幾個區縣公路毀壞嚴重,運輸的受阻將加劇化肥、農藥、種子、薄膜、種畜等農資供應緊張,夏秋季甚至接下來一兩年的農業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地震對農業生產設施的破壞不容忽視,后期對農業生產影響明顯。雖然目前仍無具體受災數字統計,但地震后農業生產設施遭到破壞,農業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被毀損,生產力會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而經歷過地震的老舊水庫、堤壩的輸水能力會減弱甚至喪失,這都將會影響未來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
“人力短缺也將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正值夏糧水稻插秧高峰期,救災救人及災后重建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災區的生產主題,人身傷亡及工作重心的轉移可能使得農民無暇顧及農忙播種,人力短缺可能使得傳統的插秧時令延誤。
受災區域的農業還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資金不足、技術薄弱、病蟲害暴發等。
劉慶特別指出:“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是成都平原以及周邊省市的重要蔬菜供應基地。由于受災區域海拔較高,蔬菜上市比平原地區晚,用于補充淡季的蔬菜供應。因此預計這次地震將對冬季的蔬菜供應產生較大影響。這都是隨后才會體現出來的問題。”
保障基本生活和恢復生產力相結合
針對地震對農業的這一系列影響,劉慶建議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
首先,對農業影響進行調查和評估,統計受損農田的面積、類型、分布及其潛在影響。地震作為影響農業的一個自然因素,它對糧食生產的生物學效應,要加強監測和監控。
接著,加快災區受損農田的恢復重建,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然后,調整農業結構,短期滿足基本生活和長期恢復生產力相結合。災后短期內,糧食供應將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放棄原有生產周期較長的種植模式,調整為生產周期較短的糧食作物和蔬菜,如小麥、青稞、土豆、玉米等,盡快滿足災后基本生活。從長期考慮,農業生產應該考慮與恢復土地生產力相結合。
最后,加強農業生產恢復的政策支持。比如,增加對當地農業的補貼、補助,修復農田水利、養殖場所,加強生產技術的指導,提供優惠的信貸政策等各方面扶持。
開展震后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比較研究
“我們會盡快進入受災地區,調查評估受損情況。”劉慶顯得很沉重,因為位于茂縣境內溝谷中的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11名學生和工作人員至今仍然被困。
地震預報至今還是世界難題,在劉慶看來,地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生物效應的研究也是非常缺乏的。而且汶川地區非常有特點,當地的地質結構特別脆弱,高山峽谷很陡峭,無論是下雨還是干旱巖層都會松動,崩塌時有發生。劉慶回憶說:“以前到那里去調查,經常有石頭從山上砸下來。”
下一步他們會在野外臺站適當的地區建立實驗點,保存一些受地震破壞產生的跡地生態,進行長期的定位觀測研究,了解地震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潛在長期影響以及生物的響應和適應過程,同時將地震形成的跡地的自然演替過程與人工恢復進行比較研究。
“據我了解,如此強烈的地震后的生態恢復工作,以往基本沒有。”劉慶強調:“災區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需要盡快恢復農業生產、重建家園,這需要多學科、多技術合作;此外,當地很快進入雨季,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潛在危害還可能進一步發生,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潛在災害的暴發。”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2024年3月29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在北京組織召開2024年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監測工作啟動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與科研中心相......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的通知發改環資〔2024〕68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中共中央辦......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31日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提升農險合規和服務水平,對于不符合要求的保險機構將實現“有進有退”。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我們將重點......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御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不久......
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高效的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據介紹,......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郭超凱)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揭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成就與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地質背景制約下提升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的社會-生態研究框......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雁棲青年論壇——RISC-V生態專題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會議中心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作題為“開源處理器芯片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報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
五月初夏,早熟的荔枝掛上枝頭。而在廣州,一批去年6月低溫保存的“凍眠荔枝”已經上市,其色、香、味與鮮荔枝不相上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該所的荔枝保鮮加工研究團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