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動物羊駝
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學講堂上,呼吁保護生物多樣。
■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
《自然》雜志稱,50年后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
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長期穩定期與短期劇變期總是在相互交替,滅絕也以不同的規模出現。在穩定期內,平均新生率遠遠大于平均滅絕率,總的平均滅絕率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上,這種低水平滅絕被稱作背景滅絕;與此相對應,在劇變期,許多生物門類在短期內大量滅絕,生物演化進程突然中斷,使滅絕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則降得很低,這種大規模的絕滅叫集群滅絕或大絕滅。
據統計,自寒武紀以來,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滅絕有5次。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滅絕的起因和規律,并提出了多種解釋,比如隕星撞擊、宇宙射線變強、火山噴發、氣候變化、大氣成分變化、海洋鹽度變化、地磁變化等。以前的生物大滅絕都屬于自然災害,但這第6次是人為的。“我們正在經歷的生物滅絕比地球生命史上其它滅絕事件更為惡劣。”有專家這樣說。
已經滅絕的恐鳥
■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
全世界有多少個物種呢?有的說150萬種,也有的說170萬種甚至200萬種。這些數字是指已知的物種,還有很多物種我們還沒發現,實際數字會遠遠大于現在。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隔幾年就發布一個全球物種狀況紅皮書,最近的物種紅色名錄中有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其中包括12%的鳥類、 23%的獸類、32%的兩棲類、25%的裸子植物、52%的蘇鐵類、42%的龜鱉類、18%的鯊魚鰩類、27%的東非淡水魚。
■生物多樣性面臨5大威脅
地球環境形勢為何如此嚴峻?專家總結出主要有以下5點原因:第一,生境的喪失或破碎化;第二,外來種的入侵;第三,環境污染;第四,人口爆炸;第五,過度利用。
要了解物種滅絕后的危害有多大,首先要認識它的遺傳多樣性。比如兩棵草長得很像,肉眼分不出來,但在遺傳基礎上它們毫無疑問有區別,這就是個體的惟一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分辨率的分子標記技術來區別個體。大家都很熟悉袁隆平院士對提高水稻產量的貢獻,但是如果沒有非常難找的野生稻做雜交,他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矮稈基因對推動我國糧食產量提高,也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基因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因為在一個生態系統里,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特殊功能。每滅絕一個物種,就有幾個、幾十個物種的生存受到影響。
瀕臨滅絕的植物伏牛花
鏈接
生物經歷過的5次自然大滅絕
奧陶紀-志留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4.39億年前
原因:全球氣候變化
后果:約有100個科的生物滅絕
晚泥盆紀弗拉斯期-法門期之交大滅絕
時間:3.67億年前
原因:氣候變冷,淺水中含氧量下降
后果:70%物種消失,海洋中無脊椎動物損失慘重
已經滅絕的藍羚羊
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5億年前
原因:氣候變化或天體撞擊?
后果:物種數減少90%以上
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08億年前
原因:起因不詳
后果:滅絕程度相對較小,恐龍崛起
白堊紀-第三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地球
后果: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瀕危動物野駱駝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物多樣性研究論文指出,如果瀕危動物滅絕,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人類抵達前的水平。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需立即開展保育行......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NathanMichielsen和合作者研究指出,如果瀕危動物滅絕,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人類抵達前的水平,因此亟需立即開展保育行動以防止長期持續的生......
膏鹽沉積通常形成于中低緯度地區的封閉、半封閉沉積環境中,是干旱氣候和蒸發相環境的敏感沉積物,具有重要的事件地層學、古地理學和古環境指示意義。寒武紀早期是地質歷史中一次大規模的膏鹽沉積期,在華北板塊寒武......
近日,德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大規模火山噴發對海洋化學的影響后認為,造成奧陶紀末生命大滅絕的原因可能是這個時期的強烈火山活動,其中火山灰帶來的營養物質磷起到了關鍵作用。相關成果發表在12月2日刊......
中新網9月30日電據美國中文網報道,美國政府29日宣布,象牙喙啄木鳥(Ivory-billedwoodpecker)等23種野生動物將被宣布滅絕,并將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
再過一個月,我們將迎來第43個地球日。今天的世界,與40多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各國幾乎都設立了高規格的環保機構,通過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每年花費天文數字的資金來控制、凈化污染物和開展......
封面故事:光敏感通道嵌合體的X射線晶體結構光敏感通道是藻類中的光控離子通道,它們作為光遺傳學藥物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迅速為人們所熟悉:表達光敏感通道的神經元的活動在復雜性達到活哺乳動物同樣程度......
環保記者:中國物種滅絕速度高于世界50%以上嘉賓簡介:華衷(Jonathan Watts)任英國《衛報》的亞洲環境記者,曾任外國記者駐華協會主席,現居北京。他的媒體生涯包括在中國的七年,在日......